第三十二章 茅山宗师之佛道双修

加入书签


    在前文,已经或多或少地提及过多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在义理上较佛教是处于弱势的,客观上促使着道教向义理方向发展。没办法,狼来了,佛学发展势头太猛,儒学稳坐如山,玄学也不甘落后,所以你再不往前跑就只能成为别人发展的垫脚石,成为食物,最终还会变成肥料养育更多的牛羊。

    陶弘景一生历经宋、齐、梁三代,人生阅历不可谓不丰了,所以,梁武帝就算是对你再尊重、再礼遇,再有山中宰相的美名,但当皇帝开始对你的道教不太喜欢,开始喜欢佛教,甚至举国崇佛以后,你自己还不识时务,还端着自己山中宰相的谱,那样真的是到最后怎么死的都不知道了。

    陶弘景绝对不是那种看不清形势的糊涂蛋,而是一个政治敏感性极高的智者,517年,当萧衍的佞佛狂潮全面展开以后,他更加小心翼翼地迎合着这位已经是佛教狂信徒的皇帝,在坚守着自己是个道士的这个底限的基础上,发誓礼佛,佛道双修这就是他所能做的极限了,也是能向萧衍做出的最大的让步了。所以,有学者评价,正是由于他的努力,才避免了南天师道如寇谦之的北天师道那样一世而亡的下场,对道教真可谓殚精竭虑,劳苦功高。

    后世,很多人把陶弘景的佛道双修视作齐、梁时期佛道交融的典型例子来说事儿,却往往忽视这位道教领袖背后的无奈和苦涩,造成很多人误以为陶弘景也是位佛教粉,要为佛法弘扬贡献终身似的,这就有些不求甚解了。

    偶然看过一位朋友发的微博,名字、内容都记不太清了,只是有一种正坐在办公室里教训犯错的小学生的严厉的班主任老师的气息扑面而来,所以才有比较深的印象。先不论说他的观点的对与不对,那种动不动就把提出陶弘景是无奈礼佛观点的人说成没脑子、不长眼,动不动就说《梁书》《南史》上是如何如何说的,你们是不认字还是看不懂,哪里写了人家是被迫修佛的,真奇怪自己当时为什么能有耐心把他的文章看完的。

    学术上有争论,这是太正常的事了,无论咱们的观点是如何正确,论据是如何充足,起码的文人风骨还是得讲究的,起码的礼貌还是要有的,对观点不同的人的起码的人格尊重也是要有的,要是没有这些,那连起码的人都没资格当了,所以,这类人咱们还真不敢怼,主要是咱们不会骂人啊。

    为什么要说这些呢,因为我也是比较支持那种陶弘景不是自愿去礼佛的观点,也没有幼稚的认为正史说的就是真实的,也是那位朋友骂的没脑子的人中的一个。先不说所谓的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内容也是要符合当权者的意愿的,这东西也是要放到历史中看,是要用脑子分析着看,而不是只读懂那些字面的意思就行了的。只说正史里的前后矛盾、神仙鬼怪等等各种不合理、错漏之处数都数不过来,您这种只拿正史来说事就落了下乘,让圈内人都不忍心笑话。远的不说,就说陶弘景的身高,两部正史一部说七尺四寸,一部说七尺七寸,您和人争辩时引用哪个?您也许会说这个误差,古代没那么精确,好吧,那么寿命呢,这两部正史记载也不同,一个算出来85,一个算出来81,这个总不是误差了吧。

    其实咱们也不是非要矫情,只是说人家观点和你的不同,并没有把你家孩子扔井里,没那么大的仇恨,先耐下心来看看人家为什么这么认为的,是不是自己的无知,没准就会发现自己是井里那只蛤蟆,幸好没有张嘴就怼,面皮还没让人在地下摩擦呢。

    众所周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儒、释、道的斗争实际上就是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冲突,特别是宗教性质的佛、道之间斗争更加激烈。《弘明集》《广弘明集》中有大量佛教攻击道教的记载,在《夷夏论》《三破论》《老子化胡经》等,则有道教攻击佛教的内容。大体就是佛教经书说道教的不是,而道教的经书里则攻击佛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