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加入书签


    作为本土的宗教,不知道大家对道教了解多少?还要感谢香港那些经典的电影,诸如《倩女幽魂》《茅山道士》等等,让大家对道士有了直观的印象,那就是能画符、捉鬼,还会些法术。而中国古今也有很多民间神话也依托于道教,如八仙过海、西游记、玉帝、嫦娥等等。近些年,非常火爆的修真、仙侠类的网络小说里面,也都会涉及道教的一些内容。这么一总结,似乎大家对道教都不陌生。可是,无论是在这些神话传说,还是影视作品以及这些耳熟能详的人物背后的道教到底是什么呢?希望通过这本书,通过了解一些不同时期的代表性的道教人物,能够使大家对中国道教的前世今生有个相对全面、系统的了解。

    说起道教的起源,多数人都会想到老子和道德经,而且也会顺口吟出几句,诸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说到道教的起源,普通人能够想到老子和道德经,其实也离事实也是太远,谁让人家名气太大呢。当然,我们也都知道中华民族的祖先黄帝,后世常说的“黄老之学“就是把黄帝和老子视为中国道家的开山祖师了。有人问了,老子写了道德经,作为道家的经典,那黄帝写了什么啊?《易经》啊,公认的群经之首,自然还要比道德经要厉害很多了。当然也许有人会说,《易经》是儒家五经之一,那黄帝当然是儒家的前辈了。这个说来话长,以后有时间咱们再探讨,只能先说明,这个嘛还是挺同复杂滴:)。

    郑重和大家交代清楚,其实中国的道教起源,学术界公认的结论是这个样子的:中国道教是经历了三个阶段演变而来的,包括殷商时期的鬼神崇拜、战国末年的方仙道和两汉末年的黄老道。前两个阶段由于还欠缺宗教的一些基本的特性,所以只能算是道教的早期发展的阶段,因此道教的开宗祖师的帽子就戴到了第三阶段汉末的张道陵头上了。我们要从有限的资料中,寻找出中国道教的形成和发展的历程,了解那些百姓熟知或不熟知的道士们的生活和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巨大贡献。

    相信大家,特别是年轻人,对于近几年的网络小说都多少有些涉猎吧,而其中仙侠类、修真类的网络小说的火爆,造就了很多大神级的作家,当然也要承认,确实有很多不错的小说。近几年,很多小说又出了MP3版在各大听书网上播放,听书APP也不少,加上改编的游戏和电影、电视剧,如《蜀山剑侠传》等,无疑让更多的读者了解了修真,也接触到了道教。如果仔细研究这类作品,大家也许会发现,它们或多或少地都会涉及与道教相关的理论、传说,特别是《封神演义》。

    最早接触《封神演义》应该是小学二、三年级时候。八十年代初的普通农村家庭(暴露年龄了,已经是很油腻的大叔了)没有电影(主要是消费不起)、没有电视(真心买不起,其实也差不多刚通电),更别说现在的手机、电脑、网络了。所以那时除了每天疯跑外,最大的娱乐就是看书。60后、70后应该对地上的租书摊印象深刻吧,花2分钱,就蹲在书摊前看一本小人书,那真是一种高消费了。当然那时的书也少的可怜,看到谁有,不论什么书都会想办法借来,所以要想提高中国人的读书量,回归到没有电子产品甚至没有电的时代就够了。扯远了,回归正题。对于刚认了几百字的我来说,发现如此一本半言文的巨著,那时的欣喜真的比宁可卖些身上的零件也要得到水果手机的人来得更强烈。所以抱着一本破旧的、姐姐用过的《新华字典》,开始了艰难、快乐的阅读。那时还不知道什么是四大名著,只从一些小人书和老人们嘴里知道一些《西游记》和《聊斋》里面的小故事片断的我来说,如此宏大的一个神话世界渐渐在我心里成型了:知道了西游记里的二郎神早就就如此厉害了,知道了哪吒的完整人生了,知道有居然还有会钻地的而且还是两个,知道了哼哈二将了,知道了三大教主不是最厉害的了……,纵观网络文学里面的仙侠、修真小说,里面多多少少都有《封神演义》里面的人物、情节、背景……。当然,那时的我还不知道这部书的背景,商周交替时期的武王伐纣这些高深的历史知识,但各种道教人物粉墨登场,各种道法、神兵层出不穷却让我整个人都沉浸了进去。顺便提一句,寓意着未来西方教兴盛的伏笔,为现代网络小说的作者们提供了广阔得发挥空间和平台,由此也出了几部不错的小说。总之,这部书对中国道教在民间的传播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个人感觉还要高于《西游记》,当然这只是个人愚见,勿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