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神秘的敦煌(三)

加入书签


    回到小旅馆。

    对,你没听错。昔日一直对住宿条件有着非常严格要求的唐二,现在的出行住宿计划都是廉价旅馆。旅馆位置挺偏僻,条件不太好,卫生间有点脏兮兮的,房间还有点霉味,但是胜在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唐二第一时间打开了作者助手,把自己的旅行经历写成了旅行记,起的名字就叫《唐二敦煌行》。随着年龄的增长,唐二发现自己确实提前进入了老年期,总是会忘事,有时候还会忘人。好几次,他正在做一件事情,突然之间就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以及下一步要做什么了。

    还有几次,明明是昨天晚上刚见过的人,愣是叫不出名字,对面原本笑嘻嘻的新朋友顿时一脸尴尬,连声说自己的名字有点拗口不太好记,把唐二臊得满脸通红。

    写完旅行记,唐二关掉端口,顺手打开了网页,研究起佛教的相关知识。

    纵观历史,唐二查到了署名为苏东天的《佛教在中国的兴衰》中写道:

    印度佛教在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时代,从恒河流域广传到全国各地,同时逐渐向国外传播,成为世界性的宗教。

    北传佛教由安息、大夏、大月氏、康居,向东逾葱岭传入中国西北地区,经龟兹、于阗等国,进入玉门关、阳关而传入中国内地。

    至公元1、2世纪大月氏贵霜王国占领印度之时,佛教迅速地向大月氏所占领的一切地方传播,因贵霜王国的中心是横贯中亚“丝绸之路”的枢纽,佛教也便进一步扩大了向中国的传播。

    譬如东汉末年至三国之时,大月氏的译经僧支谶(支娄迦谶),支曜和支谦等便是最早向中国内地介绍大乘佛教经典的先驱者。从此译经蔚成风气,大量的佛典被译成汉文而在中土获得广宣流布。

    佛教从东汉末年一、二世纪传入中土落脚生根,至东晋、南北朝兴盛开花,到陈隋时代结出硕果,唐初达致高峰,中唐后走向衰落,宋后趋向消亡。佛教在中国弘传的历史,一定意义上讲,只有500、600年的历史,

    佛教兴盛的原因,是因为西汉广川(HEB省景县广川大董故庄村)人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应汉武帝诏令上献治国方略,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主张,并被汉武帝所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两千多年。

    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学体系,深得汉武帝的赞赏。但是,这也彻底破坏了儒学,使之从天道法则的阐述沦为君王统治臣民的政治工具。尤其是少数民族马踏中原之后,更是将董氏儒学牢牢地把握在手中,借以愚化民众,使之不生反抗之心。

    董仲舒的一生历经三朝,顺利度过了西汉王朝的极盛时期,公元前104年病故,享年75岁。死后得武帝眷顾,被赐葬于长安下马陵。但他修改并遗留下来的儒学,并没有使得国家长治久安。随着汉朝国运衰败,帝王越来越孱弱,导致十常侍乱政,随后三国乱世之大幕开启。随着三国乱世的开启,儒家的声望也落入了历史低谷。

    也是在这段时期,北传佛教经过安息、大夏、大月氏、康居等地信众度入西北。

    网上关于佛教的知识信息量太大,唐二看的眼花缭乱,比当初看到道教官网的众神仙时还惊讶,毕竟道教是中国唯一的本土教派,神仙多多是可以理解的。佛教神仙怎么感觉道教还多,他仔细想了想,也就释然了,毕竟古印度看似统一,其实是由众多小国小邦拼凑在一起的邦国,而不是像黄帝那样横扫八荒一统中原,奠定了中华一统的基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