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六十七章:殿试

加入书签


  喧闹之后,归于平静。

  将赵鸿铭、田晟送走之后,赵霖也搬出林园,在外面租房子居住。

  赵霖是会试第二名,只要他在殿试的时候不出差子,进翰林院的机会非常大。

  虽然搬出林园,赵霖还是隔三差五地约上官杰,杜绍轩前来拜访,同林云探讨国朝的行政、军事、经济方面的诸多问题。

  以历届殿试的题目来看,天子多半会关注这几方面,上官杰甚至笃定今年的殿试题目很可能就是询问新科进士该如何治理边患。

  为此,他还写了一篇策论,同林云进行深入探讨。

  林云对殿试不怎么关注,状元对他也没任何吸引力。他想的是何时能回京营,重新掌握一支军队。

  …

  三月六号是殿试的日子,可惜天不作美,下起了大雨。

  至德帝下旨,将殿试放在皇极殿内举行。

  上午辰时,林云连同三百六十五位新科进士在礼部官员的引领下进入皇极殿。至德帝已经提前落座,文武百官站在两侧。

  有赞礼官上前,宣新科进士上前拜见皇帝。

  按照礼部此前规定的动作,三拜之后起身,然后在内侍的指引下,走到早就摆好的书案后落坐,准备考试。

  片刻之后,有礼部官员将题目分发给众人。

  林云打开试卷,只见上书,制曰:朕惟帝王平治天下。开创守成、其道并隆。缔造维艰。缵承匪易….子诸生饱经饫史,以待问必有灼然之见,其详著于篇,朕将亲览焉。

  林云仔细地阅读了一遍考题,确定中心意思与边患无关,而是向考生询问:大楚定鼎中原百多年来,虽然国力强大,四海臣服,可自然灾害连连发生,国家税收入不付出。问诸生有何策应对。

  这是一道内政策问,虽然与边境的战事看似无关,却又紧密相连,战争打的是什么,无非就是钱粮充足,士卒敢战,方能言胜。

  …

  林云拿着考题陷入了沉思,大楚目前的问题就是阶级固化,蓄奴严重,人口在增长,可交税的人却越来越少。

  想解决这个财政问题,就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官绅一体纳粮当差。

  可这个改革方案一旦提出来,他就会成为既得利益者的死敌,想想明朝张居正的下场,他就退缩了。

  可不写这个,写什么好呢?作为会试的魁首,不拿出一篇有特色的策论,对他的名声肯定不利。

  …

  就在林云陷入苦思的时候,御座之上的至德帝也在关注着他。虽然离得有点远,光线也不太好,可林云过了许久都没动笔,还是让至德帝感到有点意外。

  以至德帝对林云的了解,写策论文章可是林云的强项。这道题目对别的士子或许有难度,可对林云来说,应该是很容易作答的。

  至德帝等了约莫有一盏茶的时间,便站起身走了。他这一走,那些文武官员也大都跟着退场,只剩下十几名朝中重臣,他们是读卷官,将要对三百名新科进士的考卷进行评判,挑选出前十名,交给天子御览,挑选出状元,榜眼,探花和二甲前几名。

  …

  这时,林云已经打定了主意,既然内部改革阻力太大,那就建议朝庭精减陆军,扩建海军,重开市舶司,恢复海贸。

  这个建议也会遭人忌恨,可相对来说阻力会小很多。同时,他也存着一份私心,若是至德帝能将他放到东南沿海去重建市舶司,那就太好了。

  想清楚之后,他立刻落笔打起草稿。殿试只需这一篇千字左右的文章就行。不过,字数少不代表就容易写。相反,要在千字之内写出一篇好策论,必须要斟词琢句,反复酝酿才行。

  …

  殿试共计三天,考试一天,阅卷一天,放榜一天。

  午时刚过,便有士子开始交卷。收卷官当面弥封试卷,盖上关防,然后拿到侧殿交给十几名阅卷官审阅。

  虽说卷子被糊名,可大家心照不宣,对会试前几名都会格外地关照,决对不会将会试靠后的士子选进一甲,也不会让会试前几名士子掉落太远。

  …

  侧殿内,内阁首辅周慕斋端坐在桌案后,冲十几名阅卷官笑道:“诸位大人觉得今科谁最有希望夺得状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