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这一去,前路未知

加入书签


    一晃又是两月时间过去,县城也开始变得热闹起来。城里多了不少读书人,他们三三两两的结伴而行。四海香与诗音坊的生意也因此好上不少,香皂更是深度他们喜欢。

    现在街上的读书人哪个不是香喷喷的,但凡没用过香皂沐浴的人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读书人。有的学子更是以香皂为题,做了不少惊天动地的诗词。

    而让大家最喜欢的便是《咏香皂》:

    环肥燕瘦映娇容,明眸善睐悦此生;

    肌纯心欣尘自净,不负家人不负卿。

    在家老老实实复习的秦珞此时也不得不走出府门,临近秋闱的日子,大家都需要赶往汉州治所所在赶考。

    离得近的学子还能晚一点前往雒城赶考,离得太远的学子一月之前便开始赶路,以免耽误了时间。

    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

    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

    其科举考试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

    而在宋初,大宋仅有两级考试制度。一级是由各州举行的取解试,一级是礼部举行的省试。

    宋太祖赵大为了选拔真正踏实于封建统治而又有才干的人担任官职,为之服务,于开宝六年实行殿试。

    自此以后,殿试成为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的考试,并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殿试以后,不须再经吏部考试,直接授官。

    赵大还下令,考试及第后,不准对考官称师门,或自称门生。这样,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门生,殿试后分三甲放榜。

    九妹完颜构(宋高宗)以后,还要举行皇帝宣布登科进士名次的典礼,并赐宴于琼苑,故称琼林宴,以后各代仿效,遂成定制。

    宋代科举,最初是每年举行一次,有时一、两年不定。英宗治平三年,才正式定为三年一次。每年秋天各州进行考试,是为“秋闱”,第二年春天由礼部进行考试,是为“春闱”;省试当年进行殿试。

    宋代科举基本上沿袭唐制,进士科考帖经、墨义和诗赋,弊病很大。进士以声韵为务,多昧古今;明经只强记博诵,而其义理,学而无用。

    王安石对考试内容的改革,在于通经致用。熙宁八年,宋神宗下令废除诗赋、贴经、墨义取士,颁发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和论、策取士。并把《易官义》《诗经》《书经》《周礼》《礼记》称为大经,《论语》《孟子》称为兼经,定为应考士子的必读书。

    规定进士考试为四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一场考策。殿试仅考策,限千字以上。

    宋代的科考分为三级:解试(州试)、省试(由礼部举行)和殿试。

    解试由各地方进行,通过的举人可以进京参加省试。省试在贡院内进行,连考三天。为了防止作弊,考官俱为临时委派,并由多人担任。

    考官获任后要即赴贡院,不得与外界往来,称为锁院。考生到达贡院后,要对号入座,同考官一样不得离场。试卷要糊名、誊录,并且由多人阅卷。而殿试则于宫内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及定出名次。

    自宋代起,凡于殿试中进士者皆即授官,不需要再经吏部选试。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参加考试的学子往往都会提前赶往考试点所在城市,上京赶考的来历也出自这里。

    宁采臣与聂小倩的故事也是因为赶考的原因,即便是后世,许多学子前方其他城市,也是为了考一个好学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