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外儒内法

加入书签


    综上,法家在经济上表现为“重利”、“弱民”和“抑商”这三个方面。“重利”决定了法家会大力发展社会经济;“弱民”决定了法家治国目的是“国强”,而不是“民富”;“抑商”则决定了法家会强制干预经济、垄断关键产业,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这样给大家梳理完,大家就能明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什么和儒家有些出入,因为儒术是结合了儒家和法家为主,吸取了对于有利于统治为基础的老思想和举措。

    通过上面对儒家以及法家经济思想的分析,我们简单概括一下。

    总的来看,儒家的经济观是放任的、自由的,是直接把经济交给商人、交给市场的,最终要达成的目的是“民富”;

    而法家的经济观则是干预的、管控的,通过垄断、抑商、弱民的方式控制关键资源,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国强”。

    接下来再回归题目,基于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经济观,历代统治者为什么会选择“外儒内法”?提到这儿,我们就不得不提一个人物,正是他开启了“外儒内法”的模式,这个人就是汉武帝。

    汉武帝即位之前,中国历史上有一个盛世,叫作“文景之治”,当时采取的经济政策是比儒家更放任、更自由的“无为”政策,一度给大汉王朝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但是看问题是需要辩证的,大量财富的背后其实有着更致命的隐患。

    其一,“与民休息、轻徭薄税”的“富民政策”,对大部分农民来说是雨露阳光,但是却大大助长了豪强的势力,因为地主豪强的土地最多,轻徭薄税下,他们获利也是最多的;

    其二,国家把盐、铁等关键资源放任给了百姓,结果却让富商巨贾们“弛山泽之禁”,谋取了巨大的利益;

    其三,在当时郡国并行制的情况下,掌握关键经济资源的诸侯国和豪强富商们勾结在一起,甚至自行征收赋税、铸造钱币,已然成为了独立于汉朝之外的王国。

    诸侯国、地主豪强、富商巨贾,这三股势力都是在“放任自由”的经济模式下滋生起来的,他们互相勾结、对抗政府,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已然岌岌可危。而最终的结果我们都知道了,爆发了七王之乱,大汉朝一度分崩离析。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即位之后,岂能再容忍这种事情发生,于是他采取了桑弘羊等人的意见,对国家的经济模式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

    1、盐铁专营

    汉武帝一改文景时期的放任政策,立马把盐、铁、酒等关键资源收了回来,由国家直接管控;

    2、假民公田和移民屯垦

    假民公田,即国家把一部分公田以租借的名义分给丧失土地的农民,然后向他们征收相当于田租的“假税”,既增加了国家的税收,又稳定了流民;

    移民屯垦,即迁移大量的军民到边境进行屯戍,一边从事于农业生产,一边肩负着边塞保卫的任务,既安置了流民、稳定了边疆,又减少了军费开支、巩固了边防。

    这两条改革,均是以法家重农的思想出发而实施的。

    3、平准和均输

    平准法,即由国家控制全国的物资和买卖,以平衡物价;均输法,凡郡国的朝贡,均按照当地市价,折合成土特产品,上交均输官,由均输官运往其他地区再高价出售。

    平准和均输旨在由国家控制商场价格,防止富商巨贾赚取差价,谋取暴利,其实是一种法家思想下的“抑商”政策

    4、算缗告缗

    算缗是封建国家向商人按比例征收的一种财产税;告缗是对商贾隐瞒资产、逃避税收的惩罚措施,兼具保障算缗和剥夺商贾的特殊意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