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9章 张居正变法

加入书签


    和高拱不同,张居正对于隆庆皇帝并没有什么感情。

    而张居正如今的地位,也都是他自己一步步挣来的,和皇帝的私人关系也没有什么关系。

    张居正原本的志向,是传统士大夫的想法,辅佐君王成就一番事业。

    可是随着他接触到苏泽的学问,再加上皇帝的一系列骚操作,让张居正意识到,明廷的问题可能就是来自于皇帝本身?

    为了个人享乐,向湖广派遣矿监。

    为了供养天下宗室,让明廷开支紧张。

    但是张居正并不相信苏泽的那一套“主权在民”的理论。

    主权在民?普通百姓懂什么治国之道?

    别说治国的道理了,这片土地上不少人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自己所在的县,浑浑噩噩的渡过一生,对这些人讲什么主权在民?

    不相信“君权天授”,也不相信“主权在民”,张居正所选择的道路,就是精英治国了。

    恢复相权,廷推大臣,张居正听到东南的政改方向之后两眼放光,这才是他追求的政治理想。

    让皇帝退回到深宫,和上皇一样“垂拱而治”,不要插手参与朝政,这才是最好的道路。

    高拱罢相之后,张居正终于动手了。

    十二月十五日,张居正上书支持公车上书,公开支持“恢复相权,廷推大臣”。

    张居正上了一篇万言的奏章,首先从当今天下的乱局讲起。

    张居正引用了当年太原兵变的时候海瑞所上的《治安疏》,将如今天下南北对峙的原因,归结于上皇沉迷修道,所谓“以天下而私一人”。

    在奏章中,张居正提出了一个观点。

    如果遇到和当今天子一样“贤能”的皇帝,在群臣的“辅佐”下自然能够治理好国家。

    如果遇到和上皇一样昏聩的皇帝,不听从群臣的劝谏还要一意孤行,那就是天下的祸患,也是天下动乱的根源了。

    就如同普通人家一样,子孙也有贤能和无能的,皇室同样如此。

    张居正也很直白的说出,既然无法保证皇帝是否贤能,那就应该重用周公一样的贤能大臣,来“辅佐”皇帝治理天下。

    张居正图穷匕见的提出,请求明廷恢复朱元璋废除的宰相制度,在朝廷设立丞相,辅佐君王治理天下。

    张居正提出的政改目标,是重新恢复到明初的丞相制度。

    其实明初的丞相制度也是照抄的元代制度中书省制度。

    明初的丞相,其实并不叫做丞相,而是中书令。

    元代将三省六部制度中的门下省、尚书省裁撤,单独留下了中书省,由中书省总领百官,制定和执行天下的政令。

    而在地方上设立“行中书省”,也就是所谓的“行省”,由这个机构承接中书省的政令,执行地方上的政策。

    张居正提出,请朝廷重设“中书省”,负责起草政令,执行政令,皇帝的旨意必须要通过中书省确认,才能成为合法的诏令,将封驳诏书的权利重归于“中书省”。

    而张居正也敏锐的看到了明廷的虚弱之处。

    如今朝廷打仗用的粮草,基本上要靠湖广提供,兵员则是要靠九边。

    而为了让其他省份的地方大员也支持自己的改革,张居正也提出要回到行省制度,将地方上的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和都司合并为行省,在地方上设立“高官”这个职位,掌控一省的行政和军事大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