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章 骄兵和悍将

加入书签


    京师城外的军营混乱,倒也不全是大明朝廷**的原因。

    自从严嵩倒台之后,就连胡宗宪这样有功之臣都被清算,更不要说那些投靠严嵩父子的普通官员了。

    可是严嵩当政了二十多年,朝廷中的大部分官员都和他们父子有牵连。

    所以在严嵩倒台之后,立刻变成了一场清流的狂欢。

    只有将这些“严党”弹劾下去,才有自己上升的空间,所以才有了对胡宗宪的攻击。

    严嵩父子倒台之后,工部被清算的最厉害,而负责营建和运输的就是工部的差事。

    严嵩主政期间对兵部控制也很深,兵部也被清算了不少官员,负责后勤和军队调动是兵部的差事。

    而取代严党上台的清流,很多并没有多少施政经验,有些人之前都是言官,根本不懂工部兵部的工作规程,结果自然是两部一片混乱。

    这倒不是说严党好,而是在大明朝这种党争的背景下,失败者清盘出局,胜利者赢家通吃的局面,对整个国家的行政体系造成的动荡,会大大损害行政系统的执行力。

    如果这种动荡在平时发生还好,这些官员还有熟悉政务的时间,行政体系也有自我修复的能力。

    但是在动乱时期,这种动荡就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了。

    除此之外,徐阶的执政风格也不同于严嵩。

    严嵩是奸臣不假,但是严嵩也是有能力的奸臣。

    在苏泽的历史时间线上,嘉靖的孙子万历,是多么盼望朝中能出一名和严阁老一样,能够弹压群臣的奸臣来主持朝政。

    严嵩能把持国政二十多年,行事酷烈手腕高超,是能够镇得住朝堂的人物。

    相比之下,徐阶的执政理念是“上善若水”,他的执政纲领是“以威福还主上,以政务还诸司”。

    徐阶内阁中的次辅袁炜,现在基本上称病在家不参与内阁政务。

    辅臣赵贞吉,则更是一个不粘锅,在内阁中基本上不发表任何意见,按照六部的意见照单全收报上去,反正这样也没有功过。

    而嘉靖皇帝的身体也不如以前,他不可能事必躬亲直接执掌朝政,而且他也不想走到台前。

    如果走到台前,那万一丢失南京和凤阳府(京师还没收到消息),那这个责任就是皇帝承担了,现在他躲在幕后,这个责任还有内阁和诸大臣可以扛着。

    在这种危难关头,往往需要一个具有威权的领袖站出来决策,朝廷这个样子显然无法出现这样的领导者,结果就是六部诸司互相推诿扯皮,就连安排南下九边骑兵营房这样的事情都做不好。

    唯一值得大明朝廷庆幸的是,兵部尚书杨博算是知兵的,在他的统筹下好歹没有出现营啸这样的大乱子。

    但是这位杨尚书已经六十岁了,根本没有精力事事用心,京畿军营士兵根本得不到有效管理,这些士兵经常乘乱出营,搞得京畿附近民不聊生。

    军营混乱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还有一件事迟迟未决,那就是这次统领大军的统帅迟迟没有定下来。

    土木堡之变后,文臣逐渐压过勋贵,这种大型国战朝廷都会委任一名文臣担任统帅。

    一般来说都要委任一名文官加兵部尚书衔,总督多地,是为戎政尚书。

    可是到底委派谁做这个戎政尚书,总督这九边骑兵三万人,京营士兵五万人,以及南直隶撤下来军队,这么多的大军,必须要一名经验丰富的懂军事的大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