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饥民

加入书签


    骅等人说话这功夫,内田家的家主已与送他出来的那几个人辞别,坐入车内,御夫打马转向,驶上街道,很快越过了骅等人,出了城去。

    骅等目送这马车远去。

    见驾车的红马雄俊矫健,骅不觉又叹了口气,又一次赞道:“真好马也!”

    随人流出到城外,凉风拂面,极是惬意。右望远山连绵,近处田野杂木,骅带头,诸人翻身上马,沿官道向北行去。

    骅诸人出了多摩郡城,上马沿官道向北而行。

    在城里边时还好,虽较之往昔冷清,然街上人来人往,亦尚称得上热闹,这一出了县城,越离城远就越觉得乡野萧条。有时连行七八里路,官道上竟不见有一个行人,前瞻后顾、左眺右望,唯见远树瑟瑟於秋风里,乱草丛生於田野上,时而路遇乡里,只见里门外空空荡荡的,偏耳倾听,不闻鸡犬之声。马行路上,孤鸟掠空,分外萧索。

    这般景象,骅虽说在来邯郸上任时就已见过一次了,此番重见,仍忍不住慨叹连连。

    多摩相耀亦十分慨叹,说道:“敝郡虽小郡,人口不多,然因郡西北山多地陡之故,民泰半居住在郡南、郡东,往常这条官道上来往的行人、客商是极多的,而今却空空落落,几疑非是人间。”

    多摩郡的人口不多,大饥馑前约有民户三万余,民口不到二十万,较之其他藩国,不到二十万人口确实很少,可因为多摩北陡南、东平的地形,多摩的富裕的町、村全部在国之南部、东部,几乎是沿着一条直线分布的,因此,除了少数的山民之外,大部分的多摩百姓都居住在郡南、郡东,换而言之,也就是说,这近二十万人口大多分布在从多摩城到郡北秩父山这二百余里官道的两边,十几万人口居住在两百余里方圆,折算下来,密度也是很高的。

    加上这条官道是幕府南北大道“武(藏)上(野)越(后)驿道”的一段,平时不止有多摩的百姓来往於道上,而且有大量的商贾或从北来、或从南来,南来北往,驱马赶车,络绎不绝,正如多摩相耀所说“来往的行人、客商是极多的”,甚是熙攘热闹,而如今却冷冷清清,车马行人稀疏。

    多摩郡郡志说多摩“地薄人众”,“地薄”一语乃是相对於江户平原、尾张平原而言之的,实际上多摩之地虽比不上江户、尾张膏腴,亦不算瘦薄,历经数十代先民勤劳地整治、劳作,而今至少多摩西、南、东部的土地已十分适宜耕作了。土地适宜耕作,多摩的气候、降雨也不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往年没有灾害的时候,每到夏收、秋收,行於官道上,放目四望,入眼尽是沉甸甸的麦穗随风起伏,金黄可爱,而现下野上却狐兔出没,近乎荒芜。

    浦源西助遥指道东,说道:“主公,我记得前次路经此地,丹下君说那条沟渠是三代大将军家光公时期修建的?”

    骅转目望之,路东数里外的田野上,在萧瑟的野树、丛生的杂草间一条沟渠蜿蜒南来,流往北去。多摩境内从北往南有四条较大的河水,最北之河水在秩父山脉之南,最南之河水在多摩城之北。这条沟渠的水即是从最南边的河中引出的,沟渠很宽,渠中水量充足,远隔数里,从马上望去也可见波光粼粼。

    浦源西助叹道:“这么好的渠、这么好的田,本该是人间乐土,现如今却如此稀冷!主公,这田中杂草丛生、灌木簇簇,若不立刻加以整治,恐怕会耽误明年的春种。”建议骅,“当与成田君商议,令他组织乡民除草垦田,以备明春耕种。”

    “此地离多摩郡城不远,成田君应该不会不知,之所以没有组织民夫除杂草、去灌木,想来应是经过饥荒,郡民人口骤减,人手不足之故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