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大河

加入书签


    赵大河(1508年8月25日~1572年10月19日),字道源,号延陵,南直隶常州府江阴县化成乡石桥市(今江苏省江阴市华士镇硕桥村)人。明朝中期官员、民族英雄。

    他聪慧绝伦,文思敏捷。五岁时,赵大河就能擅长对骈句。等到长大后,赵大河开始学习儒家经典,古《经》中有疑惑难解之处,其他同学都茫然呆立而无所获,只有赵大河一看就知道其中的旨意,执笔作文,才智超群,品德高尚,其中多有奇语。

    嘉靖六年(1527年),赵大河到了弱冠之年,此时赵大河被补为邑诸生,当时的督学章御史非常惊奇赵大河的文章,赵大河的名声也传播开来,每次考试都超过其他诸生,其他诸生也认为自己不如赵大河。

    嘉靖十三年(1534年),年仅二十七岁的赵大河参加应天府乡试,以第七十三名的成绩中举。

    嘉靖十四年(1535年)正月,父亲赵?去世,此时赵大河在礼部应试,听说了这个消息,受惊而啼哭,几乎绝食,露着胳膊光着脚,到达家里后哭起来,再次绝食,连续七天不进水浆,吃糙米和蔬菜,三年从未看到他笑过。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江阴爆发了规模巨大的抗倭斗争,战事从四月持续到六月,江阴各地百姓乡勇纷纷自发抗击倭寇,县令钱錞更是不幸激战而死。赵大河的家宅也在这场战事中被倭寇焚毁,家徒四壁,穷得一无所有,而母亲夏氏年事已高,生活过得很艰苦。冬天,赵大河对此进行反省,矢志要抗倭。也正是这种勇武忠义的民风使得江阴成为江南地区难得的未被倭寇攻破的县城。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中了进士,此时严嵩当权,他知道赵大河很有才能,想要笼络他,并打算将他安排前往自己家乡江西分宜县担任县令。但赵大河不愿同流合污,借故避开了严嵩的拉拢。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赵大河担任浙江义乌知县,到任后妥善处置了盐商施文六、方希六等率永康处州矿徒至义乌盗矿事,果断平息了六个月来的械斗,赢得了陈大成等义乌民的信赖和崇敬。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九月,浙督胡宗宪采纳戚继光的建议,派戚至义乌招募兵员。此前赵大河也有此议,赵、戚所见略同,赵大河在协助戚继光组建戚家军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尽管金华知府不支持,出示阻挠,但由于赵大河的帮助,招募义乌兵的任务还是顺利完成,事后戚继光深识赵大河的才干和胆识,向上级建议任命赵大河为监军。

    嘉靖四十年(1561年),倭寇进逼台州,赵大河在舟山下迎击倭寇,大破其众。不久又与倭寇在白水洋作战,斩首二千,俘虏倭酋十多个,解救被倭寇俘虏的七百口家庭。赵大河的功绩被上疏到兵部,评功论赏,以治理义乌的功劳被擢升为大理寺评事,不久又有胡宗宪在明世宗面前颂其抗倭的功绩,被擢升为浙江按察司佥事,分巡台州等地任监军。

    嘉靖四十一年二月三十日(1562年4月3日),明世宗命赵大河分巡台州,兼管台、金、严三府的兵备。有一支倭寇曾经进犯台州,被赵大河剿灭,无一生还,倭寇因此不敢再进犯台州。不久,戚继光提议赴闽剿倭,经与赵大河商议后,戚继光就率领六千义乌精兵赴闽剿倭。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朝廷将戚继光调往蓟州防区练兵、筑台、修长城,戚继光从赵大河处调了三千义乌兵,去修筑九门口、山海关老龙头、北京金山岭、河北董家口的长城,守卫边防,保障了明朝北方的安宁。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明世宗命赵大河兼管徽州府和所属歙、休、婺源三县的防务,授赵大河通议大夫。凡是徽州的兵马操练、军民词讼、抓捕人犯、剿贼平寇都由赵大河管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