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分田

加入书签


    第九十四章分田

    唐寅对吴行之点点头。

    不知道是不是唐寅为了自清,他从江南找来很多人,这些人天然是唐寅一派的。这些人充斥着雍国上下。唐寅特地将吴行之从澎湖调过来,从新成为雍国的户部尚书。当然现在没有这个官称。因为整个雍国比较正式的,也就是澎湖县。而大员这里,根本就是军事化管理。还没有开衙建治。

    吴行之点头,说道:“分田了。”

    唐寅在主持开荒的时候,从来是按军队来编制民壮的。以百户为单位一起劳作,此刻所谓的分田,也不过是将开出来的生田分给各人。将开出的荒田。

    本来朱厚煌想分田每人十亩,这个数字是朱厚煌拍脑门想起来的。事到临头却发现,根本不行。一来一人十亩地,未必够一家人吃。二来,东雍的荒地太多,一人十亩,根本分不完。东雍是田多人少,故而唐寅与朱厚煌商议过,大手一挥,一丁百亩地。不过十亩之外的田地需要用钱来买,没有钱暂时欠着,粮食有了收成之后,再补上便是了。

    这些细节大多是唐寅的提出的,按朱厚煌原本的意思,直接分下去就行了,哪里有这么多的问题,但是唐寅却不这么认为,一来是,许栋南洋之行还没有回来,朱厚煌的财政问题,没有根本的改善,这么多天拖下去,吴行之手里面只剩下四五万两银子了。

    这些钱对一个人来说,很多。但是对雍国这一个初生的政权来说,却少之又少。

    唐寅在任何方面都很节省,他的财政观念就是熬,熬到秋收之后,有了一季收获之后。财政危机就缓解多了。

    这田地划分,吴行之带着手下的人,没日没夜忙活了好十来天,终于安排好了。将田地均分成一块百亩,任每一家去挑,挑过之后,在自己选中的田上,插上自己家的标志。然后吴行之亲自去亲自确定,并一一登记造册。分发地契,这一件事情就算完了。

    朱厚煌与唐寅不需要做什么,只需主持一个仪式就行了。

    朱厚煌战在高台之上,看着所有百姓都非常高兴,一个个高兴的涨红了脸,好像是过节一样。即便是老人小孩妇人也都来看,因为这田地是一家人的最重要的东西,怎么不选清楚吗?

    时不时闹出一些小乱子,比如两家因为争一块临水的田地,大大出手,这边选中的又反悔了。因为有朱厚煌与唐寅看着,这些人不敢大大出手。如果没有两人镇,说不定都打出人命了。

    “恭喜殿下,有斯土有斯民,雍国算是站稳脚跟了。”唐寅说道。

    朱厚煌说道:“是啊。”

    从出京到现在,虽然只过了不到半年的时间,但是这半年时间,对朱厚煌却比两辈子过得都充实。特别是开始分田之后。朱厚煌走到大员任何地方,所有人都向他跪拜,这些并不是仪式上的,而是发自内心的拥戴。虽然大员不过有数万人,丁口不过一万出头。但是有这一万人的衷心拥戴。雍国才所是站稳脚跟了。

    有斯土有斯民才能算得上一个国家。

    “只是并不是将田分下来就完了,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朱厚煌说道:“要建立健康的财政体系,要保证能从田里面收上来税才行。任何人都不能免税。”

    唐寅虽然腹诽朱厚煌想得太远,想要收上来税,最少也在明年了。因为生田非耕种几次才能变成熟田,否则根本收不上来多少粮食。明朝制度,开荒免税三年,就是这个原因。

    唐寅说道:“臣制度,吴行之在这么上面很有天赋。这件事情可以让他来做。”

    朱厚煌点头,说道:“的确,吴行之很得力。”吴行之这一辈子或许不能在数学上有什么建树了。不过朱厚煌吴行之其他天赋很在意。也许吴行之是数学世家出身,他吴家弟子一般都给人做账房先生,对数字非常敏感,在澎湖就建立起一个基础账目体系。凡是吴行之处理过的账目都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他用得是四柱记账法。还在朱厚煌的启发之下,做出报表,让朱厚煌几乎无可挑剔。这一段时间,吴行之一边自己管理账目,还教授自己的手下,给朱厚煌培养出好几个人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