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 大汉后世谈(七) 组织

加入书签


    汇报已毕, 御史大夫与票姚校尉一起行礼告辞, 既是要协商羽林军的种种事务,又是要向廷尉与少府转达天子的口谕,一刻也不能迟缓。皇帝挥手命亲随将重臣们送出,但下令之后却又略停了一停, 忽的一指张汤衣袖中露出的半截纸张

    “把这篇文章留下吧。朕再参详参详。”

    可怜御史大夫猝不及防, 闻言手都是微微一颤方才趁着霍去病放下论文行礼,他长袖飘飘衣衫翻滚, 悄无声息的将那篇令皇帝与皇帝重臣都万分尴尬的白纸给抽了回来,举止之间轻灵巧妙不露痕迹, 尽显朝廷重臣无与伦比的情商。

    但而今圣口一开,张汤以绝世情商为皇帝搭的这个台阶算是塌了个干干净净。御史大夫不敢多言, 取出文章双手交予侍卫, 而后倒退着走出圣上视线以外, 一面低头快走, 一面还在心中打鼓那篇难以理喻的论文毕竟是经由他的手亲自带来,要是皇帝看过后百思不得其解, 恼羞之下会不会有所迁怒

    眼见重臣们的身影消失于视线之外,皇帝才拿起那叠厚厚的黄纸。他翻阅几页依旧是一窍不通,却抬手召唤出了光幕。

    光幕上的种种细节一扫而过,皇帝的目光落到了最后一行大字上。在详细严谨的分析之后, 天幕对这份论文的判断是“有重要影响”。

    要知道, 大汉开国七十余年, 迄今为止能被天书看得上眼, 有资格评价为“有影响”的学说也是寥寥无几,除了九章算术与冶铁术这两个bug以外,也就只有关中女工们在纺织技术上的革新, 能跻身于“影响力”的行列了。而此区区一篇论文的效用,便能抵上千百工匠半生的苦功么

    饶是早就有所预料,但差距大得如此惊人,皇帝亦不由惊愕。他揭开黄纸上的弥封,封条下却是个闻所未闻的姓名。不但未曾被搜罗人才的御史公卿们发掘,即使是天幕所自后世所的重臣名录之中,也从未见此人影踪。

    显然,这本该是一个被大汉经术取士所遗漏的偏才;只需皇帝考核的方针稍稍变动,便立刻展示出了如此强力的才华来。

    而纵观中原上下,被遗漏错失的人才,又到底有多少

    皇帝沉吟片刻,以拇指在黄纸上稍稍掐了一个指甲印,而后递给了随侍在侧以眼观心的春陀。太学取士是朝廷抡才大典,体制严苛精密之至,只有圣上才有特旨拔擢异才的权限,只要负责批阅试卷的博士看到这个指甲印,自然心领神会,能给出妥善的安置。

    即使是如此超凡脱俗的人物,在宏大的变法布局中也不算什么。但出色人物涌现得如此之快,却实在出乎皇帝的预料,以至于他都稍稍沉默,而后出声感慨

    “中原人才之盛,一至于斯么”

    贤才多当然是再好不过的事情,哪个雄才大略开创功业的君主会嫌弃自己手下贤才过多可人才虽尔如斯之盛,皇帝手中能供应的官职却是屈指可数,远远不足以满足这些无边无涯前赴后继的人才。而满地寒窗苦读却不能一展所长的人才,那可是举国上下最危险的地雷。

    不要忘了,当年的大汉可就是被一群不得志的六国游士硬生生给扶持起来的

    皇帝自然知道这亡秦的教训。但官位是朝廷的名禄,真不是能随意妄动的橡皮图章。他扫过侍奉在侧的中常侍,眼见春陀垂首肃立恍若不闻,终于开口下了谕令

    “先叫主父偃来,再去东宫博望苑宣读朕的旨意,让汲公明日申时二刻来见朕。”

    当皇帝的旨意晓谕内外之时,于前年获封临淄侯食八百户的太子太傅汲黯正在东宫为太子讲学不,与其说是“讲学”,倒不如说是“听讲”。这数日以来,汲公特意延请了被征辟为太子舍人、农学博士的赵过,请他入东宫讲解培育新种、改良耕作的种种体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