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一切战术转换家-第2/2页

加入书签
    洪武十五年,大臣桂彦良向朱元璋上了一封题为《太平治要》的奏折,首次提出“今当大兴文教之日,宜择老成名儒,于朔望视朝之际,进讲经书一篇”

    那么这个制度是在什么时候形成的呢?

    那还得是你第英宗!

    当时控制朝政的“三杨”以皇帝年幼为由,由杨士奇主笔,上了一封题为《请开经筵疏》的奏折,自此之后,经筵就成了明朝制度,一直持续到明朝灭亡。

    而今天,听见朱厚璁似乎是太受打击,竟然主动要求内阁安排经筵,杨廷和和大学士梁储对视了一眼,各自松了口气。

    皇帝以另一种方式退让了——

    也许可以算得上是件好事。

    而关于参加经筵的人员,除了听课的皇帝之外,明朝参加经筵大体还有七类人。

    知经筵事,总领经筵一切事务,前期由功勋大臣担任,后来基本由内阁首辅来担任;

    同知经筵事,协助知经筵事处理相关事务,一般2-3人,多由内阁大学生或各部尚书、侍郎担任。

    经筵讲官,负责向皇帝讲解经史子集,一般由兼任翰林院编撰以上职衔的各部高级官员、国子监祭酒担任。

    侍经筵官,皇帝特许参加经筵的官员,不负责任经筵之事,只是旁听。

    展书官,负责为皇帝展掩书籍,一般由翰林院编修担任。

    书写讲章官,负责誊写经筵讲章,一般由编修或中书舍人担任。

    经筵执事官,这是一个统筹,具体包括四类人,分别是鸿胪寺堂上官1人,负责鸣赞;锦衣卫堂上官1人,负责警卫;侍仪御史2人,负责礼仪;给事中2人,负责监督官员礼仪。(这段复制的缩略版本,有兴趣的老爷们可以找详细版本的进行学习。)

    而朱厚璁一眼就抓住了这个可以自己指定人选的侍经筵官身上。

    “朕欲效法燕昭王设黄金台,以揽天下贤才,张榜天下,在城东设高台,供酒食以求名士……有辩论优胜者,可加侍经筵官,与朕共听当代大儒讲解经典——”

    “当然,期间的一切花费由内府的承担。”

    朱厚璁淡淡的说道,而对于朱厚璁这种像武宗一样偶尔抽风的cosplay行为,杨廷和并没有第一时间发出指责。

    实际上,他也没有什么理由制止。

    皇帝想要通这种方式挑选几个贤人来和自己谈谈心,一不涉及官员任命,而不涉及朝廷开支。

    更谈不上破坏法制,违背道德。

    毕竟,设置高台招揽贤才这种事情,孟子朱子看了都说好。

    对于现在理学大盛,遵奉朱子的这帮文官们来讲,怎么能说朱熹他老人说的不对呢?

    这不是欺师灭祖吗?

    所以,尽管内阁对于皇帝放着京城这么多京官不挑,非要去满大明的找人参加个劳什子辩论大赛来参加经筵的旁。

    明面上还真的不能反对什么。

    “不知辩论要以何为题目,又以何为标准?”

    大学士梁储谨慎的看了朱厚璁一眼,问道。

    作为同样资历颇深的老油条,梁储谨慎的把握着话语的尺寸。


    本章完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