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第十五章 林家铺子

加入书签


    适才在面包车上,黄叔一边开车一边给我们大致介绍了一下林文斌的背景资料。小胖之前告诉我,他开了家殡仪馆,其实不太准确。殡仪馆是国有性质事业单位,个人不允许开设,不过,有一句倒是误打误撞碰上了,林家祖上做的还真就是看守义庄这门营生。

    义庄始于北宋年间,原本是古时一项善举,捐赠人拿出一些田地,其田租专用于慈善。义庄之中还包含有学校、公田、祠堂等等设施,随着社会结构的改变,义庄原有功能也逐渐变小变少,到了近代,几乎只以祠堂为主,后来又有了一个专门用途:寄放棺柩。

    旧时,一时还未曾找到好地方安葬,或是死者客死他乡,家人准备运回故土,又或是穷得无以为殓,只好暂时将棺柩寄放在义庄之中。那时候,讲究的便是个人死为大,入土为安,再穷再难,但凡是有点家底,即便相隔千里,也要将亲人送返故乡,入土安葬。

    自然,大家也不会怠慢了义庄看守人。林家祖上虽然家境贫寒,但是捡了这份没人干的差使,多多少少有些进项,因而熬过了那段艰苦岁月,活了下来。

    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减少土葬对环境的污染,国家大力推行火葬,这才有了殡仪馆。只是那个年代社会上普遍观念,对这一行讳莫如深,总觉得不太吉利。

    这里面既包含对死者的敬畏,又包含对鬼神之说的畏惧,还包含基于几千年民俗文化等诸多原因。所以,即便它是一个正儿八经的国家公职单位,但里面的工作鲜少有人愿意去干。

    干这一门营生的人,人们意识里多多少少还是有些看法,除非万不得已,一般鲜少有人主动跟他们打交道,四周街坊邻居一般远远瞧见也都是要躲开的。

    林家倒没有这个忌讳。林文斌的父亲自建国之后,一直在县里火葬场工作。因为火葬场是国家单位,一般不对社会招聘,而是在体制内挑选,所以林文斌早年也随父亲在火葬场干过。

    只是干了没几年,他发现工作虽然稳定,但赚不到什么钱,再加上平时跟人正常打交道都艰难,更何况他还想着要娶媳妇生孩子,说什么也不肯像他爹一样,在火葬场奉献自己一生。

    林文斌从火葬场出来以后,因着自己也没什么其他工作经历,为了糊口,他便在陶家沟开了一家殡葬服务公司。虽说还是在殡葬行业这个圈子里混饭吃,但多少跟普通人接触更多了。

    乡下地方,大伙见识少,讲起什么公司,只觉得特别高大上,不接地气,很有些距离,但说起殡仪馆,火葬场,棺材铺子什么,大伙便明白这家店做的是什么生意。不过做生意嘛,多多少少还是要图个吉利,林文斌是个脑子活泛的人,又因为有他父亲那层关系在,所以他给自己公司取名叫做'林记殡仪馆'。这名字吧,比棺材铺子,要稍微好上那么一丢丢。

    这收敛装椁,装扮灵堂,答谢亲友,请师傅念经超度,等等等等一整套下来都有固定的章程和仪式,若是办丧事的人家家境殷实,这一套更是格外讲究,当然,也更舍得花钱。林文斌祖上好几辈都干这个,也算家学渊源,没有人比他更熟悉这方面的流程,钱,也自然赚得更多。

    听了黄叔讲起林文斌这段背景,我方才了解,怪不得,他把陶二妹看得那般重要。原本他这个职业,能够取上媳妇都已经很是艰难,何况,陶二妹长得还不错。只怕当初为了娶陶二妹当老婆,他费了不知道多少力气,也怪不得,即便是他自己没有生育能力,骗婚耽误了陶二妹,他也绝不肯轻易跟她一拍两散。

    以上暂且不表,再继续回到林家铺子。在农村,房子都不怎么值钱,所以林家铺子,占地还不小,前院后庭,口字形一进院落。进门口小院一侧有一畦菜地,菜地三面围着几重月季,正面还有一只石桌几只石凳供人休憩,等过了影壁,才是正房,左右两侧厢房门上都落了大锁,想必是用来存放东西的库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