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众生百态-第2/3页

加入书签
    李君羡适时的把他们分开审问,不一会,他们都招了,李君羡直感叹,巨子之威,举世罕见啊!巨子之名,以前可止小儿夜啼,现在又直接可让敌隐之探,闻之皆招,实乃大唐之福啊!

    后面的事情就简单了,凡是汉奸走狗,抄家灭门,凡是高句骊的人,尽皆被缉拿盘问,一时间风声鹤唳。

    这消息一传到高句骊,举国皆惊,被泉盖苏文架空的荣留王高建武,赶紧招来诸位大臣,商量应对之策。

    这高建武,一名高成,是高句丽国王平原王(一作平岗上好王)高阳成(一作高汤)的儿子,阳王(一作平阳王)高元(一作高大元)的异母弟弟。阳王二十九年(隋义宁元年,617年),高元去世,高建武即位,号荣留王。

    荣留王二年(唐武德二年,619年)、荣留王四年(武德四年,621年),高建武两次派遣使臣向唐朝献贡。武德五年(622年),唐高祖李渊感念隋朝末年,因攻打高句丽,而死在高句丽的汉人士兵,于是写信给高建武修好,约定高句丽人因故,留在唐朝的人,将护送他们回国,唐朝人因故,留在高句丽的,也请让他们回唐。

    于是高建武搜寻全部留于此的亡命汉人,将他们交给有关官吏,以宾客之礼护送他们回唐朝,前后将近一万人。而当时假借送人之名,被泉盖苏文杀害的汉人,近三万有余。同时送来的,却好多都是高句骊的探子。

    荣留王七年(武德七年,624年),唐高祖派刑部尚书沈叔安,前往高句丽,册封高建武为上柱国、辽东郡王、高丽王。还派道士带天尊像,以及道法前往,给他们讲道家经典《老子》。

    高建武当时非常高兴,带领国民一起听讲,每日都有几千人。唐高祖李渊曾对左右说:“名实之间应该相符。以前高丽虽然称臣于隋朝,但终于抗拒隋炀帝,哪里称得上是臣子呢?我的目的在于使百姓安居乐业,何必一定要他们对我们称臣?”

    侍中裴矩、中书侍郎温彦博劝谏说:“辽东,周朝时是箕子的封国,汉朝时的玄菟郡,魏晋时犹在故封之内,不可以不称臣。况且中国与夷狄,就好像太阳之与众星,不可以降尊。”唐高祖的想法因此才作罢。

    荣留王九年(武德九年,626年),新罗、百济上书唐高祖,说高建武封闭道路,使他们不能入朝觐见,而且多次侵扰他们。唐高祖诏令员外散骑侍郎朱子奢,持节前往调解。高建武上表谢罪,请求与两国和好。

    如此来看,高句骊这荣留王,对大唐还算恭顺,但是其麾下大对卢(相当于丞相),渊太祚之子渊盖苏文,就是前面说的,假借送人之时,屠虐汉人的主谋。他对大王高建武的丧权辱国的行径,甚是不满,多次在人前尽数大王的过失。

    这渊氏家族,其出于早期高句丽五部中的顺奴部。渊盖苏文的父亲渊太祚为高句丽东部大人、大对卢。盖苏文贞观之初,就因功继承父职,成为大对卢,执掌了高句丽军政大权。

    渊盖苏文,又名渊盖金,扶余人,是高句丽国末期极具争议的铁腕军事独裁者。后世史书《新唐书》为避唐高祖李渊名讳,记为“泉盖苏文”,《旧唐书》作“钱盖苏文”,《日本书纪》则为“伊梨柯须弥”。

    渊盖苏文掌权期间,对王上很是轻视,对国内民众,一直传达大唐不可怕,就是因为大王软弱,才导致我们穷困不堪的观念。

    他这样的做法,如果按照后世的记载,就会激起高句骊与唐朝的战争,前面送人屠俘,就是铺垫。但是现在,这家伙却以突厥寇边为由,顺手打草谷劫掠大唐边城,意图跟着突厥瓜分中原沃土。

    理由是大唐和前隋差不多,没看城外的景观,还在外面震慑唐部?再说,就连他们的边军,也被罗艺裹挟着跑了,这时候不动手,更待何时?这也是他谏议荣留王的理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