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七章 翰林院

加入书签


大明自开国以来,似是为了显现皇帝恩宠,还是出于其他目的,一直都有逢年过节,皇帝给大臣送礼的习俗。

 等到了景泰帝这一朝代,大概每年都会送上几次,通常礼品都很是丰厚,礼品的价值几何,也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皇帝对某个人的重视程度。

 类似这样的习俗,其实并不常见,在许多朝代,都有曾出现过。

 而与之对应的反面,皇帝收礼,更是屡见不鲜。

 其中最有名的,还属于乾隆,每年都要收上四五次礼物,逼着底下的各地官员去贪污受贿,让他们去榨取民脂民膏,然后上贡给自己。

 也不知是害死了多少人。

 大明本来是没有皇帝收回礼这个习俗的,等到后来,一任一任的皇帝,人品和素质逐渐下滑,就有了这个习俗了。

 成敬犹豫了下,还是小声说道:“启禀陛下,微臣有件事,得和陛下说一下。”

 “哦?讲吧。”朱钰闭着双眼,靠在椅子上,双手搓揉着太阳穴,尽量恢复精力。

 “这几日,渐渐有大臣前来送礼,礼品非富即贵,玛瑙珍珠玉麒麟,纯金佛像,皆有出现,一个个价值不菲。”

 “这是正统年间的习惯,每逢过年,底下的文武百官们,都会送点值钱的玩意儿,供陛下欣赏。”

 “微臣本打算将这些礼物都收起来,等找个合适的时机,将名单交给陛下。”

 “但似乎陛下,并不知晓此事?”

 朱钰听得此言,睁开了眼睛,也是愣住了。

 在成敬开口前,他还真不知道,还有这么一回事。

 下意识的,朱钰就想起了乾隆皇帝,还有那些奢靡度日,搜刮民脂民膏,不当人子的亡国之君,眉毛不由皱了起来。

 “像这样的坏习俗,不该保留,成敬,以后若是再有类似的事,要先和朕说一声再说。”

 “你收下的那些礼物,原路返还回去吧,以后再有人过来送礼,就别收了,让他们回去。”

 “他们要是问起,就说朕不兴这一套,有这笔钱,不如用在百姓身上,不知能活命多少,别整天搞这些没用的奢侈品。”

 奢侈品,这个词还挺新鲜,成敬却能很快就领悟到其中的意思。

 红袍大太监,整座皇宫十万官宦的老祖宗,恭恭敬敬的俯下身来,道:“谨遵陛下之命。”

 随后,找了个机会离开书房,就将此事安排下去了。

 朱钰则手指轻轻敲打桌面,想到再过几天,就要举行的祭祖大典,眼中闪过一丝火热。

 他可不打算老老实实的,按照流程走完大典。

 在这次祭祖之上,朱钰打算搞一波大事情出来。

 ……

 数日后。

 于谦带着金濂,在锦衣卫的护卫下,风尘仆仆的回到京城。

 抵达京城的第一站,就是郕王府的书房。

 将自己这次出行,大致有哪些收获,又有哪些心得,和皇帝交流一二。

 朱钰听得认真,心里则暗自思索,该如何增加推行农庄法的效率。

 于谦在这方面,做的确实很好,但他终究是只有一个人,哪怕再加上金濂,想推行农庄法,怕也得花上几年十几年的时间。

 必须得想个法子,找点人来,帮一帮他们的忙才对。

 朱钰将自己的想法,一五一十的说了出来。

 “于少保,此事甚大,光靠你一个人忙碌,肯定是不行的。”

 “朕欲找些人来,帮你的忙,你看该从哪里下手?”

 不耻下问,是这几个月以来,朱钰学到的很宝贵的技能之一。

 身为皇帝,不懂,就不要硬撑。胡乱指挥瞎操作,不知会有多少人因此而死。

 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咨询专家才是最好的选择。

 于谦闻言,神色有些忧愁,不知该如何回答陛下。

 他又何尝不知道,自己一人,很难推动农庄法的普及?

 于谦早就有找帮手的想法了。

 可思来想去,于谦最终还是没有提出来要找几个帮手。

 这是为何?

 农庄法的普及,追求起效率来,多少人才都能吃得下!

 若于谦指定某个人,或者指定某群人来为自己效力,不免有些借机揽权的嫌疑。

 或许皇帝不会因此和他产生间隙。

 但像这种瑕疵,能避免,还是要尽量避免。

 免得到时候,朝堂上的文武百官又嚼舌根子,尤其是那些言官,一个两个跟疯狗似的,咬起人来不偿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