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两个老“师”人

加入书签


周成林喜欢的姑娘叫卫燕玲,她和周成林都是宜县人,不过两家距离有点远,他们是在上县高中之后才认识的。

 不过他们并不是在一个班,周成林在二班,卫燕玲在五班,本没有交集的两个人,因为晚自习的一场意外而认识。

 “那日下晚自习,刚一下课,我就冲了出去,可是人还没到宿舍,我忽然想起有东西落在了教室,于是又跑了回去,因为太过匆忙,在楼梯的拐角处撞到了刚下晚自习的燕玲……”

 说起往事,周成林嘴角都勾起了笑容,沉浸在了回忆里。

 “不过那个时候,我们也仅限认识,并未有过多的交集,毕竟那是高中最关键的时候,我们那里很穷,唯有读书才有出路,所以我们拼尽全力,才能摆脱这样的困境。”

 周成林说到这里的时候,并未怨天尤人,神色很是坦然。

 宋词想起之前对周成林的观察,也许正因如此,他才会显得自卑。

 虽然他并不怨天尤人,但是很多东西已经深入到骨子里,灵魂里,让他下意识表现了出来。

 “后来我和燕玲一起考入了江州市的师范大学,你知道吗?当时我在学校遇见她那一刻,激动得话都说不出。”

 “我们那里很穷,家在山里,离县城有四十多里,想要去县城,需要翻过好几座大山,我们上学的学校,还是过去公社的房子,为了上学,我们每天需要走十多里的路,你知道这对孩子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吗?意味着所有的精力,都消耗在了来回的路上,回家还需帮忙家里干活,这样的环境下,还能剩下多少精力在学习上?”

 “很多孩子不是不想上学,是坚持不下来,学习实在是太辛苦了,成绩差,家长看不到希望,所以要么辍学在家务农,要么辍学外出去打工,教学师资也很缺,一位老师要教好几门课,好几个不同的班级,即使这样,依旧紧缺无比,虽然也有支教老师,但是又能待多久?一年?两年?终究会要离开的,那正在上学的孩子怎么办?即将上学的孩子怎么办?”

 “我的家乡很穷,但我并不歧视我的家乡,我爱我的家乡,除了因为交通不发达外,我的家乡真的很美,所以我考师范,就是想以后回乡教书,让更多的孩子能走出去,学有所成,能回来建设我们的家乡。”

 宋词静静听着周成林的话,心中感动不已。

 但还是开口道:“但实际上很多走出去的,一去不回,又有几个会回来建设家乡?”

 “那也没关系啊,我已经改变了他贫穷的命运,这不也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吗?而起多了,总会有人会回来的。”周成林笑着说,眼中满是希望的光。

 “所以当见到燕玲的时候,不只是因为在这陌生的城市,遇见熟悉的人,更有一种见到知己之感。”

 “燕玲她和我抱有一样的想法,所以在这样陌生的城市,我们两人自然而然地走到了一起。”

 “真好,你们的理想也很崇高。”宋词也很为他感到高兴。

 “其实在师范大学,有这样想法的并不少,还有很多毕业后去偏远地区支教。”

 宋词闻言沉默,不管什么时候,总有那么一批人默默地奉献自己,只不过很多时候大家不知道罢了。

 “毕业后,我们两个就一起回到了家乡,我们去了一个学校,虽然工资不高,教学也很辛苦,但是每天跟孩子们在一起,我们很开心,农村孩子都很单纯,他们要的也不多……”

 周成林的声音渐渐低沉,慢慢地眼眶泛红。

 “我们从大学开始交往,一起在学校当老师三年,见了双方父母,眼看着就要结婚,可是一场大病,断送了我所有的念想,最终,我成了现在的模样。”周成林苦涩地笑着。

 “是什么病,很难治吗?”宋词问道。

 “难治,但不是不能治,之所以没治,是因为穷。”

 宋词忽然想起一句话,世界上唯一治不好的病,是穷病。

 “我要是治下去,治不治得好另说,但是恐怕会拖垮两个家庭,好不容易才稍微有点起色的两个家估计又会回到过去,穷日子实在是太难了。”

 “所以你去世后,你女朋友就辞了工作,来到了这里?”

 宋词指了指他身后的办公楼。

 周成林点了点,“我死后,她改变了想法,她认为教书育人来得太慢,十年?二十年?还不一定有想要的结果,靠人还不如靠自己,只有走出大山,成为有钱人,才会改变家乡的现状,其实她这样的想法也没有错,也有这样的例子,有钱能改变很多东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