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六十六章 死而复生

加入书签


    撇开多灵道人给自己的爱徒武道人做法事不说,单说离开的那几个jing壮的汉子,待到多灵道人做完法事以后,这几个质朴的渔民拖着一艘崭新的小舟來到了武道人的身前。

    村长适时的说道:“咱们入乡随俗,既然这位小道长死在我们这里,按照当地的习俗,我们就要为他举行水葬,还请多灵道长见谅。”

    多灵道人犹豫再三才点头同意,而站在一旁的文道人则面露不悦之se的说道:“师傅,您不是常说:众生必死,死必归土的嘛,为什么到了这里却要将师弟水葬呢。”

    “唉。”多灵道人再次重重的叹了口气,“正理來说你的师弟应该土葬,但刚刚你也听村长说了,入乡随俗,更何况你师弟是死在水中,就让他魂归大海,早ri投胎吧。”

    文道人还想争辩几句,可见到师傅仿佛一夜之间苍老了许多,于是话到嘴边硬生生的咽了回去,其实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得亏是水葬了,否则武道人还真就活不过來。

    得了,这里我在简单的给大家说一说国学之中的葬仪,算是科普下国学的知识,以后遇到国学相关的地方,我也都简单的叙述给大家听,权当增加读者的知识面儿了。

    葬仪是指安葬死者的方式,因为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安葬的方式往往各具特se,因此中国存在土葬、火葬、水葬、鸟葬等诸多葬仪。

    就拿本文中的武道人來说,由于是汉族,因此才会实行土葬,这跟汉民族作为农耕民族,重视土地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古代汉族人的眼中,人类是由土地所养育的,因此死后回归土里相当于回家。

    而火葬最早出现在秦国西边一个西羌(念:qiang一声)人建立的仪渠国中,“亲人故去,聚柴薪而焚之。”称之为“登遐”,也就是升天的意思,后來佛教传入中国,由于佛教的高僧死后,一般都实行火葬,因此火葬一度在汉族佛教徒中盛行,到宋太祖明令禁止,这才从火葬强制变为土葬,后來到了南宋时期,由于偏于一隅,人多地少,火葬才再度盛行起來,就这样一直延续到明清甚至民国,其实火葬最大的好处就是不会出尸变,也就是老百姓口中的僵尸。

    水葬一般是聚居于河流湖泊或者海边的民族流行的习俗,他们一般将死者放在木筏或者小船(最高待遇是小船)上,任其漂流,这是因为他们以水族为食物,往往视水为自己的最终归宿。

    鸟葬多流行于牧猎民族,他们往往将尸体放于郊野或者高山之巅,任鸟啄食,认为这可以使死者的灵魂升入天界,(本书第一百二十章告别晓丹里,陶格斯的师傅就是采用的这种葬仪,不过那边应该叫天葬,)

    另外还有悬棺葬、树葬、玉敛葬等葬仪存在于国内其他少数民族中,大家知道个大概即可。

    待到一切准备就绪,文道人穿好斩衰,亲自将自己的师弟抬到小舟里面,渔村的百姓纷纷将家中最具有特se的东西放到船内,借此寄托自己对武道人的缅怀之情,看到渔民的举动后,多灵道人心里特别不舒服。

    这次出來的时间很久了,随身携带的一些贵重法器也都用得七七八八沒剩什么,从百宝囊内摸索了半天,多灵道人摸出來两粒鸽子蛋大小的珠子,这正是从龟妖眼中抠出來的东西。

    多灵道人掂了掂手中的两粒珠子,心里这个难受啊,不论这珠子如何的价值连城,如也换不回自己徒儿的xing命,想到这里,多灵道人将这两粒珠子也放进了小船内,但松开手的那一刹那,多灵道人又将珠子拿了起來,放到了自己爱徒的口中。

    其实这样做的最主要目的是不想被贪婪之人偷了去,可就是渔民送东西导致多灵道人将珠子塞进爱徒口中的无意之举,却引发了接下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

    将小舟推入大海后,多灵道人就带着文道人回去休息了,说是休息,其实不过是避开众人,师徒俩好好的静一静,整理整理悲伤的心情。

    可天还沒亮,就有村民冲进房间朝这师徒俩嚷嚷道:“回來啦,回來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