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收获颇丰

加入书签


宁古塔易帜,代表着义军拥有了第一座大城市,也是一座易守难攻的重要军镇,可作为抵挡清军进攻的屏障。

而威虎山则将处于大后方,能够安心发展而不受侵扰,作为首都这是至关重要的保障,这便是易小龙在东北崛起的第二步棋。

同样值得称赞是战场附赠的战利品,不仅城内大量的资源都归了义军,并且城内还有六万汉人奴隶,能为义军带来大量的兵员补充。

那些八旗俘虏他自然是不敢用的,但是可以安排他们去宁古塔矿场继续开工干活,也算是为义军尽了一份贡献。

伤员和俘虏正在紧锣密鼓地清点中,战利品也有后勤人员负责收集,易小龙总算是闲下来了。

但易小龙忽然想起一件事,马不蹄停地去到了城中的书院龙城,这书院最开始是流放到宁古塔的吴兆骞所开的。

顺治十四年,清廷发生了科举舞弊案,史称“丁酉顺天乡试案”。

考官李振邺、张我朴等人贪财纳贿,在考场内互相翻阅试卷,照事先拟好的名单决定取舍。

发榜后,考生不服,到文庙去哭闹,顺治听闻此事大怒,下旨将纳贿考官立斩,抄没家产,涉嫌考生也都被夺功名,斩首示众。

吴兆骞本来跟这案子没啥关系,但却无辜被牵连,因为考虑到他似乎确实清白,保了一条命,被判流放宁古塔。

好在吴家世代为官,买通了押送的官差,在流放的路上并没受大罪,还写了不少诗表达郁闷的心情。

后来宁古塔突逢战事,吴兆骞也就被拉去服兵役,不过因为他们家有钱,托人花钱在宁古塔将军身边当了个书记员,远离战场,一来二去跟将军还混熟了

将军觉得好不容易来了个有文化的人,就不让他在前线舍身犯险了,于是让吴兆骞来家里当家庭教师。

这书院便是是巴海资助吴兆骞开设的书院,他让朋友都住过来陪着自己,生活惬意,时间一长,周围村的孩子都来他这儿读书,据说还有中举的人。

但吴兆骞在去年经纳兰性德与其父纳兰明珠的全力营救下,已经回到了江南。

目前书院是其弟吴兆弿在经营,书院内有百余名书生在读。

易小龙心想义军现在缺少文人,看看能不能将其收到自己麾下。

但是由于今日义军杀入宁古塔,大街上早已乱作一团,书院的学生早已四散而逃,只剩得吴兆弿独自一人坐于书院庭内。

易小龙示意手下在门外等会,自己则缓缓走入书院,只见吴兆弿在庭内悠闲地靠坐在庭院石桌,手里捧着一本书看得津津有味。

吴兆弿边看还边呢喃着什么,“妙哉,妙哉!”原来看的正是一本张缙彦所著的《宁古塔游记》。

没错,就是张缙彦,他本是前明兵部尚书,在崇祯帝自缢殉国后,他自认已经无力回天,便大开城门放李自成进城,后来又降了清,最后被判流放宁古塔。

不过张缙彦带着大量图书和歌姬十人出关,到了宁古塔之后,张缙彦加入吴兆骞建立的诗社。除此之外,还经常出游,还撰写了《东京》一文,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张缙彦还发现当地农业水平落后,把种地当成放牧,今年在这种,明年就换个地儿种。

这种方式跟中原比差太多了。张缙彦就教当地人怎么种地。告诉他们今年这块地儿种完,好好保养一下,明年还能继续种。

因为他教的太好了,

眼瞧着收成一年比一年高,宁古塔人甚至把他尊为:五谷神,为他盖庙烧香,把他供奉起来。

吴兆弿看得入迷,丝毫没有注意到门口站着的易小龙,门外的士兵等得急不可耐,连忙说道:“将军何必待那厮,若是有用得着那人的直接绑了来便是。”

“诶,不必了,既然吴先生在看书便等他就是,咱们也不急这点时间。”易小龙谢绝了士兵的提议。

转眼就过去了几个时辰,易小龙早已站得脚腿酸痛,本打算放弃了,这时吴兆弿正好注意到了门口站着的人。

吴兆弿连忙起身,指着易小龙问道:“你是何人?可是找我有事?”

易小龙赶忙拱手道:“叨扰先生了,我乃是黑龙江义军大将军,久闻先生大名,特来拜会。”

吴兆弿先是一惊,随即恢复平静,“既然是义军,那便是反清的吧,没想到东北这么多年无人敢反抗,今日总算是有义军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