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9章、皇帝的同党

加入书签


    皇帝的思想工作还在做,大察正如火如荼。

    对大明商人来说,已经过了七八年好日子。

    从嘉靖十二年万寿圣节陛下召见天下商行代表之后,对商人就一直是利好。

    更大的边贸规模,更高的商人地位,更兴盛的国内市场。

    但谁知,这次官员大察,竟会牵连到商人?

    风暴最先刮向山西,晋商们如坐针毡。

    “莫不是朝廷想赖了那十年期的国债?”

    王崇古的伯父王现如是说。

    他现在最显得焦急,对着自己的弟弟和侄子摊着手:“虽然只有都察院能访查三品以上,可如今,已经有不少四五品被传到都察司和提刑司过了!学甫,徐参政到底怎么说的?”

    “徐参政……”王崇古现在也眉头紧锁,“恐怕满朝上下,谁也没料到陛下竟要因此事大察百官,尤其是工商事。蒲津桥,毕竟没有酿成大祸。”

    “……悔不当初!悔不当初!”王现拍着腿,坐下去又站起来,“若仍旧只是做着盐、粮、羊马买卖,没去沾铁,岂会牵连到这大祸里?”

    说罢看了一眼王崇古父子:把这桩好生意让予自己这一支去做,他们父子俩是不是早就想着可能有隐忧?

    王现可没有一个像王崇古这么聪明的儿子。

    从第一次御驾北征、唐顺之负责发卖特别国债开始,晋商是大明第一批尝到甜头的商人。

    后来边贸、海贸的许可,乃至于河套、宣宁边区设立后依托大同兴起的怀来、蒲州两大工厂园,都让晋商吃足了甜头。

    其中更有一样,就是在蒲州这里为重修蒲津桥而设的大小铁厂。

    既有宝金局的厂,更有得到许可的民间小铁厂。

    王家自然有这个许可,但却放在大房王现这边。而王崇古的父亲王瑶这一支,仍旧只做着昔年间的老生意。

    得铁厂之便,得大明已经允铁锅等外卖的政策,另外又拥有边贸海贸许可,王现这些年赚得盆满钵满。

    现在祸事来了。

    王现又在王崇古面前站定:“学甫!你还是要去蒲州一趟!万一有人访查到我这里来,我说是不说?该怎么说?徐参政那边……”

    “伯父!”王崇古见他没继续说下去,开了口安抚,“蒲津桥之事并没有大祸,足见徐参政督造甚严。如今博研院到了蒲州重新勘验,徐参政公务繁忙。若事情危急,他老人家岂会不遣人回太原先叮嘱一二?此时,宜静不宜动!徐参政乃严国老门生,朝廷行新钱,立信为上,又岂会借此生事赖掉什么国债?”

    “可……”

    “大哥。”王瑶也开了口,“你那铁厂,只要供的铁没问题,怕什么?”

    “铁自然是不敢怠慢的!”王现满口说道,“供蒲津桥所需的铁,又不能用来造办卖出去的铁器,本就是分炉冶炼。可这回出事的是桥墩铁舟,这舟船包铁,有一些是四妹那边张家做的,铁也是从我们王家拿的……”

    王崇古的心头蒙着一层阴影,沉默不语。

    徐阶在御书房呆过,早就知道博研院研究过多种多样的新东西。那种能跨大江大河的桥梁,就是一类研究方向。而天下黄河第一桥,既然唐时就能在此兴建,在它的基础上再改进一下,也就是可以具体研究的明确项目。

    只是耗资不算少,一直不曾真正实行。

    直到徐阶到了山西,京广直道的修建也快接近尾声了,大明的铁产量已经有了大量富余的隐忧,徐阶才奏请开始办这件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