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回 花地一幕

加入书签


    自从东娃在省城当了官,这孙家在村里的地位大大提高了,明娃在大队和小队干部面前成了座上宾,就连他几个儿女在人跟前说起话来也都气儿高的。明娃膝下三儿两女,大儿子永胜,小名胜娃;二儿子永亮,小名亮娃;大女儿永芬,小名芬儿;二女儿永妍,小名妍妍。至于小儿子嘛,早过继给在省城干事的东娃了。

    这天下午收工回来,明娃才在院里坐下,就见大儿子一脸不高兴回来了。“毬式,又咋啦?”“这伙贼又耍人哩!”“耍你啥啦?”“哎呀,一两句哪能说得清。”“鬼式,还一句两句说不清。”“甭说了,做一天活了,先吃饭吧。妍妍,给你爹端碗去。”明娃老婆娇儿端着两盘菜,来到院里小桌跟前说。孩子们走饭厦端出汤面,一家人围着小桌边吃饭边聊起来。

    “他爹,你给队长说说,教胜娃给妇女们领工去。”“说的好听的,他能领了工?”“那有啥领不了的?”“额妈说的那就不行,谁听他的?”亮娃笑着说。“谁敢让他领哩呀,就是帮妇女们干干体力活嘛,拉拉小平车啥的。”“哈哈,除非摘花。”明娃顿悟道。“额不去。敢成了妇女队长啦?”“那就领小娃家干活去。”“额才不去呢。”“疵鬼。”

    不一会儿,饭吃过了。妍妍收拾去了,胜娃、亮娃跑出去了。娇儿对丈夫明娃说:“提起这胜娃,额就熬煎的。”“那熬煎啥?”“他自己管不了自己。”“啊呀,将来娶上个媳妇,不就顺了呀。”“他可能过了那光景呀?”“你熬煎的,到时候有人家媳妇管哩。”“说傻嘛,也不傻,怎么就……”“这毬娃。下坡哩咯,车车(小平车)脚子(脚子,指轮子。这里实际固定左右两个轮子的横轴)都不别住(用木杆杆插进绳子或洋条环里别住横轴),那可不是少一巧嘛。”“嘿嘿,敢是不知道呀,他总心呀说不要紧嘛。”“哎呀,你可真是护犊子,都这个样了,还替他打掩护眼哩。”“嘿嘿,那可有啥法呢,你要下这,他往后可咋过活呢。”“你熬煎的,那长大了都是社会的人,咱还能管他一辈子呀。”孙家老婆舍不得地笑了一下,没回话。孙家爹点了一锅子烟,吧嗒吧嗒吃了起来。过了片刻,孙家妈说:“哎,她爹,眼看就摘花了,你给人家队长说说,领摘花也不歪。”“哈哈,额说嘛不言语了,你是想到这儿了。”“啊,妇女家好领。”“啊。”就这样,夫妻俩在院里闲坐了一会儿,便回屋去了。

    这两年,柿子湾一带风调雨顺,地里的庄稼长得分外好。柳湾虽说是三面环沟,但村子西边与一望无际的田野相连。这里很早就是小麦和棉花的主产区,当然,小麦和棉花是官名儿,庄户人把小麦叫麦、把棉花叫花。至于花卉嘛,则叫花儿,与花是不同的。这儿的庄户人叫田不叫田,而是叫做地。大片大片的麦地、花地一眼望不到头,一垄庄稼有好几里长。当然,和种麦相比,最忙的要算是种花了,春天播种、锄田,夏天打杈整枝,秋天摘花拔柴,从初春到深秋,可以说就忙得不停点儿。

    女人们摘花,一般都是在腰前系一只没过膝盖的大布包,腰后再别上两只大口袋,一个人占三、四垄花,撅着屁股往前摘,摘满一包花,掏到口袋里,放在地上,继续往前摘;再摘满一包,回头掏到口袋里,再继续往前摘。一只口袋装满了,换一只口袋,继续往前摘。中途累了,或就地坐下,或跑到柿子树下休息一会儿。饿了,就从随身带的小布袋里掏出馍和凉开水,就着大葱,吃上一顿干粮。而领工的呢?多是男的,负责把女人们摘下的一口袋、一口袋的花都扛到地头,待收工时装上平车,一道拉回去。

    这天,天气晴朗,叶子和她同学随妇女们去摘花。英子手巧,摘得很快,而且很少带叶屑(叶屑,是柿子湾一带的叫法,就是棉花朵儿附近的干叶子屑儿。摘花时,稍不注意,就会把干叶屑儿带到棉花里,拣除起来很麻烦)。上工不到半晌,英子就把同伴拉下好远。摘到半上午的时候,胜娃在后面喊一嗓子,大伙儿这才来到柿子树下休息一会儿。

    “哎哟,腰酸死了。”“快歇一会儿。”“这坐下来就是舒服。”“英子,你摘得可真快。”“额就摘不过人家。”“手快手慢都是天生的。”妇女们一屁股坐在地上,一边吃馍、喝水,一边闲聊休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