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回 各奔生计

加入书签


    且说有儿才搬到新院后的一天下午,珍儿爹妈提着篮篮来柳湾看女儿(柿子湾一带指称外公、外婆和别的地方不太一样,称外公为舅厦爷,称外婆为舅厦奶。不过,当面叫外公、外婆的时候,和对祖父、祖母的称呼一样)。两位老人家都一身的中式土布衣裳,还扎着裤脚口儿。老头儿是白上衣、黑裤子、黑嚡。老婆子嘛,自然是“小脚儿”了,浅灰色的上衣、黑裤子,头发绾在脑后,用黑纱兜儿兜着。

    珍儿引着爹妈在院子看了看,便着手准备起了晚饭。庄户人家的晚饭,一般都比较简单,按老人的话说,就是晚饭吃多了,不容易消化,久而久之,早上起来嘴里就食气的(食气,是柿子湾一带的说法,就是嘴角会烂)。可爹妈来了,也不能忒简单,所以,珍儿还是做了炒饭,只是把面条擀得稍微薄一点,好消化。庄户女人手脚快,不一会儿,饭就好了。一大家子围着小方桌吃了吃,便坐在院里闲聊起来:

    “今儿个这月儿可真明快。”珍儿笑着说。“啊,心里要是亮堂了,就眊上月儿好看的。”珍儿妈笑着答话道。“嘿嘿,哎呀,好几年了,额都没这闲功夫在院里闲坐。”“哎呀,这可真像做梦一样。”有儿感慨道。“看样子,八角帽是立住脚了。”珍儿爹接话说。见大人们在院子里坐着,根儿就端来两碗开水,递给他外公和外婆。

    “叶子,你看你哥哥多有眼色呢。都长这么大了,也不知道给额和你爷爷倒上个喝的。”珍儿妈道。“奶奶,不是才吃过饭嘛,敢就渴了呀。”叶子笑着对外婆道。“也不是说就真的渴了,那就是个礼貌嘛。”“嘿嘿。”“啊,这下好了,根儿也苦到头儿了。”珍儿妈摸了一下根儿头说。“根儿也该上学了,小子家没个文化可不行。额看,就甭跟着干活了,让娃上学去。”珍儿爹道。“听见了吧,他爹,让根儿念书去吧。”珍儿对有儿说。“嗯。”有儿应道。听了这话,根儿心里可乐了。“额也要上学。”叶子见状道。“好,等到了八岁,也让你上学。”就这样,一家人在院子聊了一会儿便回屋睡去了。

    几天后,珍儿回到娘家。吃过饭了,就坐在炕头和爹妈闲聊。“爹,你在外面认识的人多,给他寻上个事儿吧!”“这兵荒马乱的,大局不定,咋寻事?再说了,他要出去了,你这地可咋种?”“就那几亩地,额独个就种了。忙的时候,他回来搭把手就行啦。”珍儿爹没再接话,装了一锅子烟,“吧嗒吧嗒”抽了起来。

    “女子说的也对,定局不定局的,和咱小老百姓有啥关系?张开嘴得吃饭,光景总得过吧。”珍儿妈帮腔道。“就是嘛,爹,你就费上个心,给他寻上个事儿。不然,额这一窝两不扯的,可咋过呢。”珍儿拽了拽了她爹的胳膊说。珍儿爹笑着看了女儿一眼,再没说啥。半后晌,早早地吃了饭,珍儿拎上袱袱便回柳湾去了。

    一个月后,珍儿爹托赶集的人捎来口信说,让有儿到西村去一趟。要去丈母娘家了,有儿剃了个头,穿了身才洗过的中式衣服,白衫子,灰夹袄,黑裤子,黑布鞋,步行十几里,便到了。有儿老丈人家,是个中农成份。院子不大,五间北厦,三间西厦,稍门则是砖框儿装着两扇木门、顶上架着人字形的坡顶儿。

    “来啦?”珍儿爹把烟锅子插进小烟袋里,一边捏摸着装旱烟,一边问候女婿道。“嗯。”有儿赶紧划了根火柴给老丈人把烟点上。“哦,喝上一口。”珍儿妈端过一碗开水递给了女婿:“吃吗?锅里还热着呢。”“额吃过了来的。”“哦,这儿还有一个烟锅子。”“哎呀,你就能胡张八结的,小辈哪能当着长辈的面吃烟呢?!”“哈哈,新社会啦嘛,还这么大规矩。”“再新社会,也得有个尊长吧。”“嘿嘿,额不吃。”有儿笑着答道。

    “珍儿说,让额给你寻上个事儿。”“嗯,屋里紧迫的这个样子,不出去不行。几个娃儿慢慢都大了,花钱的地儿也多了。”“老早额那个大师傅,现今在县里那财政局当事务长。额给人家说了一下,就去食堂里学做饭吧。不然,你还能干了啥?”“嗯,也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