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回 花园春寒

加入书签


    且说老仙儿住在花园里。原本就说好的一个儿媳照顾老人半年,这不,正轮上大儿媳妇在家伺候,就做做饭、洗洗衣裳什么的。日子过得也快,不知不觉又快到春节了,可这年比较冷,打过春了,花园里的迎春花还没有开的样子。本晓得外头的都要回来过年,腊月二十,大儿媳就套上马车,去赶这年前的最后一个庙会,再备备年货。买了猪肉、羊肉、牛肉、鱿鱼、海参,还买了海带、香菇、木耳、藕、山药以及核桃、枣儿、落花生、葵花籽、西瓜籽,也没有忘记给即将回来的娃儿们买了一些耍货儿。至于素菜嘛,花园里都有种的收下的,几乎不要买。可这豆腐,是一定要提前到做豆腐的家儿户那里预订的。

    腊月二十三,用糖瓜送了灶爷。说是这一天各路神仙都要回天庭汇报人间这一年来的情况,而灶神就像老虎灶似的老是张着口,最不稳。庄户人怕他乱说,就用这糖稀做的又甜又粘的糖果祭拜他,让灶神到了天上把好自己的嘴,多说好事,带回吉祥

    腊月二十五,又煮了油,炸了麻花、麻叶,还炸了做热菜用的半成品食材,比如烧红薯丁儿、烧山药丁儿、烧豆腐丁儿、面肉丸子、扣肉脸儿什么的。因为屋里有老人,牙口不好嘛,大儿媳做麻花的时候,还特地炸了油麻花。这油麻花做起来也简单,比做一般麻花多一道工序,就是在和麻花面的时候,泼一点滚开的油,搓好了,撒点脱了皮的芝麻,炸出来,就可以了。那吃起来,麻花又香又酥,正合老人口味

    赶腊月二十七,刘老仙三个儿子都引着老婆孩子陆续回到了柳湾,还带回了盐水鸭、板鸭、熏鱼和糖果什么的,好不热闹。只是这花园里也就三间房子,两间住人,当中的一间算是堂屋(即客厅),住不下四铺人。于是,还和前两年一样,把那从队伍上弄来的两顶棉帐篷搭在花园里,生了大炉子,老二和老三两小家人就住在帐篷里,将就将就。

    腊月二十九,刘家便开始蒸馍了。儿媳妇、大些的孙女一起动手和面、揉面、捏馍,一锅一锅蒸馍的,热气腾腾,做了花馍儿、枣儿糕、麦囤儿什么的,足够这一大家子吃上五、六天的。当然,也摘菜、洗菜、煮肉、炸肉什么的,准备饺子食材和半成品荤菜了,也煨了鸡汤,大吉大利嘛。不是有幅对联曰:“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嘛,那一定是要预备豆芽菜的。这豆芽菜做起来其实也简单,就是把胡萝卜、白萝卜切成筷子粗细的长条,和豆芽一起在开水锅里焯一下,焯到没有豆腥和萝卜腥味时,捞出来,再放些泡好的粉条儿,用盐、芝麻油一拌,就可以吃了。春节里,天儿还冷,弄上些豆芽菜放在盔盔里,吃上个三、四天也不成问题。

    大年三十,园子大门上挂起了大红灯笼,春联也都贴上了。大门上是“东风送暖万物苏,吉星高照千家福,紫气盈楣”,照壁上是“满面春风”,树上是“桃李芬芳”、“雪地红梅”、“满面桃花”,厦檐墙上是“一园春色”。进户门上是“业兴民安山河秀,家和人寿一堂春,安康人家”,灶神那里是“上天言好事,归宫降吉祥,赐福”,水瓮上是“财源滚滚”,粮瓮上是“五谷丰登”,面瓦瓮上“面白如雪”,油灯边上是“小心灯火”。炕边墙上是“身卧福地”,板箱上是“新衣满箱”,炕上面的房梁上是“抬头见喜”。窗户上也贴了大红剪纸,凡此等等,一派红红火火的氛围。孩子们呢?嬉闹追逐的,早已迫不及待了,园子里不时响起“噼里啪啦”的炮仗声。老仙儿家儿孙满堂,喜气洋洋,包饺子、吃年夜饭,接财神、放鞭炮的,年轻些的还守了一夜的岁。

    大年初一大清早,昌娃带着两个弟弟、弟媳给爹妈磕了头;娃儿们给爷爷奶奶磕了头,也给自己爹妈磕了头;又一一发了压岁钱。然后,昌娃说,走山儿上烧香去。老仙儿说,他们年岁大了,走得慢的,就不去了。于是,就儿子、儿媳和孙子、孙女一起去了。走山儿上去的人很多,本村的、外村的,老的小的,男的女的,一个个里外三新的中式衣裳,熙熙攘攘,络绎不绝,羊肠小道上人挤人,行走缓慢,排着队一个庙一个庙地拜下来,赶回到家的时候,已经快中午了。春节里吃的菜,都是节前预备好半成品或现成的,装了两个火锅,各盛了凉拌藕片、豆芽菜、白菜炒肉丝、干切卷子四个盘子,一大家子吃了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