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五章逃遁他乡谋复兴 慑服凶徒堪重任

加入书签


    慈海在八路军查封八方道之前,便觉察出形势不妙,收拾起行囊细软,连夜逃走。不断有生人闯入总坛滋扰,让慈海意识到县城已经不是久留之地,当时“鹞子”威逼利诱自己所做之事,件件都是掉脑袋的大事,死去没多久的赵清泉可就是前车之鉴。慈海为了以防万一,不敢在城周围落脚,一路跑到人迹罕至的桦皮岭一带,前来投靠自己的亲戚。

    素有天下十三省,冷不过桦皮岭之说,这里山高林密,经常有野兽出没,尤其在大马群山深处,都是原始桦树林,鲜有人至。就是在这样一个隐秘的地方,有人建成了一座几乎与世隔绝的村庄,这里住着慈海的亲舅。走投无路的慈海当时便想到了这个所在,打定主意后,骑着快马,直接奔赴此地。

    这个不大的村落原是晚清察哈尔都统辖区一位三品武官所建,此人因为曾经残酷镇压同盟会的武装起义,在清王朝被推翻后,遭到革命党人的清算。

    此人为了躲避革命党追杀,带着一家老小和几个侍从逃匿到这里,盖起几间房舍,过起了隐居生活。后来民国成立,为数众多的满清官员换下长袍马褂,摇身一变,又成了民国的新贵,就连大总统袁世凯都是晚清的要员,他们怎么会对自己的党群下手?很快民国政府便解除了对满清遗老遗少的清算,他的事也再无人问津。

    此人在暗中观察几年后,知道自己及家人的安全无虞,便举家搬离。为了应对日后不时之需,留下一对下人夫妇在这里看守,他们离开后的前几年还有人给送些米面粮油来,到后来便再无人问津,夫妻二人只好守着这些房舍,利用之前开荒的土地自食其力。

    夫妇二人看这里已被家主彻底抛弃,便把自家一些愿意前来的亲友招揽至此,这里有房舍,有田地,不用交租纳税,没有战乱之苦,这十几户人家便在这里安定下来。

    这对下人夫妇,正是慈海的亲娘舅和舅妈。他小的时候曾随同父母来这里看望过他们,这里的一切都令他记忆深刻。刚一动出逃的念头,他便想到了这个世外桃源般的所在。

    要说慈海也算胸怀大志,此前他经历过一些风雨,见过一些世面,来到村里后,并不甘心在此耕种为生,平淡过活,便绞尽脑汁谋划起未来的出路来。

    头脑活泛的慈海很快就想到了自己的老本行,自己可是堂堂八方道的坛主,对装神弄鬼,愚弄百姓的事那可是驾轻就熟,信手拈来。

    慈海闲暇时便对为数不多的几个村民讲经说法,自称紫微大帝显圣,前来济世度人。看他是个年轻小伙,人们开始时并没有把他当回事,大都对他的说法不屑一顾。可是经不住慈海不断对众人洗脑,并不时拿出自己所带财物接济众人,渐渐赢得了大家的信任。

    尤其是慈海用江湖手段为村里几户人家解决了一些病痛等实际问题后,慈海的威望在村中日盛。慈海便顺势成立了新的道会十方道,套用八方道的教条和形式,蛊惑众人,村民纷纷入教,并对他顶礼膜拜。

    慈海的野心远远不满足于愚弄这大山里的十余户人家,他看到自己创办的十方道被众人虔诚信仰,便萌生了外出发展门徒的想法,以期壮大自己的力量,在不远的将来能成就一番更大的事业。

    慈海给自己起了道微的法号,开始走出山村,在附近村庄传道收徒,信众渐多。但慈海从不将自己的居所示人,飘忽而来,飘忽而去,在桦皮岭一带的村庄里已是神一样的存在。

    没用多久,神出鬼没的慈海便发展了不少道徒和信众,开始接纳众人的供养,仅凭三寸不烂之舌,便可衣食无忧。

    慈海看着自己小有所成,不愿固步自封,开始进一步拓展自己的传道范围,壮着胆子走进了大圐圙镇,一方面打听政府对自己的缉捕情况,一方面了解外边的局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