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二章逃亡途中饱口福 心存悲悯施钱财

加入书签


    黄崖湾乡的奶奶庙,重建于民国二十七年,由民国政府和当地乡绅共同出资修建,位于大乌登山东麓半山腰,距离乡公所有三十里之遥,远离村落,颇为幽静,上山道路蜿蜒曲折,甚为狭窄,车辆无法前行,普通百姓进香只能靠脚力前往,大户人家则可骑行或乘轿。

    整座庙坐北朝南,两进院子,前院建有大殿、厢房。大殿面阔三间,重梁起架,单檐硬山式,殿顶盖瓦,大脊刻兽雕花,飞檐高翘,气势恢宏。大殿内供奉着五尊泰山奶奶神像,民间俗称五仙奶奶、送子奶奶,专司人间生男生女之职。

    由于连年打仗,人民疾苦,香火衰微,僧道日少。奶奶庙平日里也没有常驻的僧道,只是在每年春暖花开后才有云游的出家人在此暂居,凭借收取一些善男信女的香火钱度日。到中秋过后,坝上天气日渐寒冷,香客寥寥,庙祝生计难以为继,便都又散去,成为一座空庙。

    尤其是最近两年,日军对百姓的盘剥日盛,很多人家无隔日余粮,求告无门,只得拖儿带女外出乞讨度日,有数不清的难民死在逃荒的路上。这半山腰上的奶奶庙,给那些无家可归的叫花子提供了一线生机,每年秋后,流浪在附近的叫花子便都来到庙里,把这里当作容身之所,借以抵挡坝上的严寒。整个冬天这里都是花子们的安乐窝,花子们把好好一座庙宇折腾的污浊不堪,冬天这里便断了香火,鲜有人至。

    直到阴历三月初一,固定在此挂单的僧道开始返回,由官府出面,安排人手驱逐乞丐,修缮整饬大殿、僧房,准备迎接于四月二十八日举行的奶奶庙庙会。

    一年一度的奶奶庙庙会在当地是一大盛事,提前十天就在山脚搭起戏台,唱起大戏。戏台周围布满各色摊贩,有耍大刀练把式的,有耍猴的,有拉洋片的,有变戏法的,有卖纸烛香火的,有卖农资农具的,有卖梳头油、雪花膏的,有卖故衣、鞋帽的,有卖玉米花、捏糖人的,有磨剪子、戗菜刀的,还有穿着各异的牧民牵着骆驼、马匹来此交易,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善男信女们或许愿或还愿都拎着大包小包的供品,以期和各路神仙疏通关系,满足自己的心愿。

    平日里不怎么出门的那些大姑娘小媳妇这时都倾巢出动,成群结伴纷至沓来,精神生活极度贫乏的她们对这热闹的场面甘之如饴。

    那些整日放牧耕作的农牧民们,也都忙里偷闲,放下手里的活计,来此踅摸几件趁手的农具。更重要的是,平日里不敢正眼去看的那些俊俏容颜,此时可以恣意饱览,放飞的目光可以翻越高山,扫过平原,穿过溪谷,直至尽兴。一张张烈日暴晒下黝黑的面孔,面带憨厚的笑容,穿梭在喧嚣的人群里。

    美好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很多人还没有尽兴,半个月的庙会便轰轰烈烈地结束了,这片荒凉的土地重又归于宁静。

    星移斗转,斯人几易,空旷辽阔的草原和这座不太雄伟的小山,一直在默默见证着这些草原儿女的繁衍生息,悲欢离合,喜怒哀乐。

    此时,在山上奶奶庙后院的一间厢房里,正传出来阵阵欢声笑语,屋内的土炕上盘腿坐着四人,正在热火朝天地聊着什么,四人神态轻松,表情愉悦,说到开心处,几人前仰后合的笑成一团。地上垫着一个用砖块和泥垒成的土炉子,炉子边上堆放着用来做燃料的干牛粪,炉火烧得正旺,散发着腾腾热气,整个屋里暖气融融。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个看着颇为机灵的半大孩子进来往炉子里加些牛粪,每次加完火,都要殷勤地对着炕上问问,“二爷,你们要不要再加点水?”“二爷,你们不冷吧?我往炉子里多添点牛粪。”

    被这个很有眼力见的小伙子称作二爷的正是多日不见的曹旋,炕上坐着的便是徐淑婉、马平和海棠。李丁撒出人手,四处找不到他们的踪迹,原来他们躲到了这半山腰的庙里。他们身边什么时候又多出了个十五六岁的半大孩子,这事还得给大家慢慢道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