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5章:上门

加入书签


    想要再歇两天,却实在歇不下,想想一大堆要做的事情,不去做的话,感觉睡都睡不好。

    第二天一大早,亲自安排何瑄去往皇宫送去昨日说过的那些礼物,这是前一天晚上连夜备下,朱塬随即便又从大宅后门离开湖上,与礼部尚书钱用壬和翰林学士陶安提前约好,目的地是红山东麓的金陵大学。

    今天是九月十九。

    距离老朱确定的科考时间只有十天,既然被任命为主考官,虽然很多事情礼部一直都在做,朱塬还是想要亲自安排才能放心。

    受召抵达京城的各省士子,少数自行寻找落脚地之外,大部分都住在金陵大学今年新盖的大批学舍内。

    因为免费,官方还包三餐。

    而且,考试完,大部分士子,后续也会直接在金陵大学就读,或者任教。

    朱塬提前已经有过很多考虑。

    这次到京的士子,只要识字,不算太过于滥竽充数,同时也没有什么劣迹的,基本都会留下,按照年龄和资历,进行各种安排。

    首先一个,30岁,是一道坎。

    三十而立。

    当然了,毕竟刚刚开国,这次……或者未来一些年,都不会太严格,但规矩还是要逐渐定下。

    基本就是,14岁以上到30岁以内的,根据考试成绩,优先安排进学,相对来说,越年轻,越会重点培养。

    其中,14岁入门,这是参照朱塬之前给老朱提议的小学、中学、大学三级教育制度。7岁开始到10岁,小学,11岁到14岁,中学,15岁到18岁,大学,每一阶段,都是四年。

    最初发布的科举要求,年龄起步是16岁,成丁,后来逐渐放宽,满14岁就可以,而学识上,也是低到就差明说只要识字就可以。

    这还是朱塬的提议。

    这年代,只要识字,就很有用,根本不需要太博学。

    关键是怎么用。

    再就是考试内容。

    数学肯定是一个,朱塬回程时已经拟好了卷子。

    再就是,策论。

    不过,却不是宋朝逐渐兴起的那种传统策论,朱塬给老朱的提议,还是两个字,实用。

    要言之有物,而不是各种云山雾绕。

    回程时看那些薛戍挑给自己的前朝科举文章,简直了,不想评价。

    对此,朱塬也拟了一个题目,从去年北伐的《谕中原檄》中截取一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提问是,如何‘恢复中华’,请提出十条具体建议。

    还有一个要求:3000字以内。

    绝对不能给我啰啰嗦嗦一万字结果最后几百字才看到内容那种。

    说起来,之前看过那些科举文章,朱塬也明白了老朱传记里那个被一万多字上书气到打人的段子到底由何而来。

    毛病!

    朱塬都想限定800字的。

    想想算了,800字也实在不够写。这虽然是高考,但毕竟不是后来的高考。

    总之,这次就考两门,一文一理,至于其他诗书类型,就算了,两门就足以看出士子的大致水准。再多,浪费精力。

    后湖上的大宅内。

    送走了自家小官人,写意几个也开始忙。

    写意和留白安排各种家事,洛水和青娘则负责整理自家小官人昨夜刚弄出来的一些图稿,说是要造蒸汽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