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00章 伟大工程

加入书签


  李凡阳道:“那我们快走,还有时间把河南没有看的红旗渠和嵖岈山看了,也许还有宽余?”

  很快,几人在红旗渠的外围落了下来,走了百十米后,出现在红旗渠景区的入口。

  几人购票后,随即进了红旗渠纪念馆。

  纪念馆里的实物与文字说明,主要记载了当年群众修建红旗渠的英雄事迹。同时,馆里还有数宗反映当时施工的主要人物雕塑。

  第一宗雕塑讲的是五个戴着安全帽的农民,一身的灰泥。其中,一个坐在满是灰和泥的岩石上,一手各扶着一根钢钎,另有四个农民举着八磅的大铁锤在用力敲击钢钎。

  第二、第三宗雕塑,描述的是施工人员身体系着粗大的绳子,手里拿着长长的钢钎,人从凸出的悬崖顶放了下去,用长钢钎扳石头的劳动场面。

  “啊哟!还有人这样敲石头呀?人辛苦不说,多危险?”希来˙瑶雅忍不住叫了起来。

  李凡阳苦笑,道:“能没有危险吗?当年修这条渠道先后牺牲了八十一位群众和干部……我们今天的好生活,都是祖辈辛辛苦苦干出来的……”

  陈婉丽道:“你知道不,这个工程……历时近十年。它的年龄和我大伯差不多大。当年的农民共削平了一百二十五座山头,架设了一百五十一座渡槽,开凿了二百一十一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一百二十四座,挖砌土石达二千二百二十五万立方米……”

  “啊哟!真是服,这样的奇迹也创出来了?”希来˙瑶雅轻轻地拍着小嘴。

  第四宗雕塑,描述的是干部和群众一起抬石头上山砌墙的情形。每四人一组,互相搀扶着,抬头沉重的石头,咬着牙往山坡上爬。

  余慧道:“当时的辛苦程度,比我们练功苦十倍不止。关键的是,他们当时还吃不饱,别说吃好了?”

  纪念馆还陈列了一些当时凿渠道的用具,主要是用坏了的铁锤、木锤等。

  陈婉丽咂嘴道:“哎哟!当年修筑它的困难,真是的大得不可想象?这样的工具,还有我们刚看到的地形。在如此险峻的山中开渠引水,和上刀山下火海有什么区别?”

  余慧道:“现在一台挖掘机就顶当时百十个劳力,当时的生产力比原始社会好不了多少,但他们创造了奇迹。我们的祖辈辛苦。”

  李凡阳苦笑,道:“……我们祖辈创造了太多令鬼神丧胆、可歌可泣的伟业。所以,那个时代的精神财富,永远是我们的力量源泉。”

  几人说着闲话,随后上了红旗渠。

  红旗渠总干渠长只有七十多公里,但加上支渠等就超过一千五百公里了。

  尽管悠悠五十载已经过去,但它仍然保持完好,在哺育、造福着当地的人们,以及当年修渠英雄们的子孙。

  希来˙瑶雅看着悬崖峭壁,还有高耸的山崖,嘴巴瞪得溜圆,道:“在这么陡的地方修水渠,还干成了?你们的前辈都是超级大能。我要不是沾了飞碟的光,别说来这里干活,就是让我空手爬上去,我也没这个本事?”

  余慧道:“好像有一部……电影,就是讲我们祖辈修这条水渠的故事。可惜,我没看过。天哪!如此陡峭险峻,是绝美的风景。可它对当年的祖辈来说,啊哟!我不知道该怎么说下去了?”

  水渠在山中弯弯曲曲而走,有的渠坝宽趟,但多数地方只有数十公分的窄路,一边是高山一边是悬崖。有的地方两边都是悬崖,用人力将石山破开,只能供一渠清水而过。

  有的地方看上去明显是一个小小的石山窝,如今看上去则是一丘小小的山田。

  李凡阳叹,道:“这地方,以前是穷山无水,让一方百姓的日子怎么过?”

  几人感叹着,来到了第一景——鹰咀山。在渠道的崖壁上,书有“鹰咀山”三个红色大字。如果举目静观,凸出的山崖酷似一只雄鹰,耸立在红旗渠上,一副欲展翅腾飞状。

  再稳步向前,便到了该景区的核心景点——青年洞。

  导游介绍道:“青年洞是红旗渠总干渠的咽喉工程之一。因参加凿洞的突击队是从全县民工中抽调出来的三百名优秀青年,所以取名叫‘青年洞’。

  青年洞位置处于豫、冀、晋三省交界处,素有‘鸡鸣一声闻三省’之说。它在牛岭山村下方,修筑在太行山腰的峭壁之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