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七章 狐狸送伞-第2/3页

加入书签
    在绝大部分人看来,选择使用招安的制度,效果是立竿见影的。通过招安,一些没有成气候的起义就会在短时间内得到平息,不会像昌末黄巢起义那样不可收拾。通过招安,一些绿林好汉被朝廷开出的优厚条件所吸引,不仅不再作乱,反而会摇身一变成为官军,向自己的“同行”反戈一击。

    “梁溪先生”即李纲李伯纪,与宗泽交好,往来甚密。

    “以寇制寇,驱狼逐虎之举,实非良策,更非长远之计。”宗泽没给好友面子,只冷静的陈述事实:“虽则天下之盗贼,多起于下户穷愁,抱冤无所伸,但其中更有邪恶卑劣之徒盅动闹事,实则从中牟取资本。若不问究竟皆以招安计之,何异于与虎谋皮?更是纵虎归林!”

    “如那山东宋江起为盗,以三十六人横行河朔,转掠十郡,官军莫敢撄其锋。乃有大臣称其才必过人,遂招安各受武功大夫诰勒,分住诸路巡检使。但结果呢?”

    他目光锐利,诵道:“去年宋江起山东,白昼横戈犯城廓。杀人纷纷剪草如,九重闻之惨不乐。大书黄纸飞敕来,三十六人同拜爵。狞卒肥骖意气骄,士女骈观犹骇愕。”

    冯过知道此诗乃李若水所写,其极度仇视农民起义军,反对“招安”,可他却又亲眼目睹了宋江受“招安”的情形,于是怀着一种复杂的心情写了这一首《捕盗偶成》诗。

    事实证明,宋江投降并非出于本意,而是为了保存实力。所以当时机成熟后,宋江又反了。但这次就比较惨了些,仅仅一个月便被名将折可存镇压,宋江等人悉数被斩杀。

    此事见诸于邸报,冯过自是知晓的,想着“梁山好汉”中他最欣赏的鲁智深与武松,也不晓得是傻乎乎的陪着宋江送了命还是怎样,心下不免有些唏嘘。

    宗泽果真是鹰派代表人物啊,决不对黑暗势力让步,惜乎这种态度非主流,但冯过绝对站在他这一边。

    “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可也。”宗泽肯开诚布公,冯过自也不会藏私:“杨幺方腊之辈貌似势大难平,其实只不过是裹挟了一干百姓,纸老虎而已。至若宋江、张迪之流更是不值一提,当可一举而定。此事吾以乌伤先生马首是瞻,愿为一马前卒。”

    宗泽指指冯过,失笑道:“出兵剿匪何需堂堂状元郎冲锋陷阵,运筹帷幄可也。”

    冯过想了想,正色道:“吾虽一介书生,若遇国难当头亦必奋勇向前、不落人后。吾辈文人,当存满腔热血,百死报国。”

    宗泽脸色一黯,声音低沉了下来:“何致于此,若真到那时……”

    后面的话并没说完,真要到了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都上战场搏命厮杀,那必是国破家亡之日了。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自需宁死不退,但大定当不致于到那一步……吧?

    他出生于耕读之家,少年时耳闻目睹定王朝吏治**和外敌频仍,萌发了救国救民的思想抱负。而后他毅然辞家外出游学,历时十余年,就学之地多达数十处。不仅悉心求学,研读“古人典要”,而且学以致用,考察社会,了解民情,孜孜不倦地追求治国之道,逐步看清了整顿吏治是解决政治**的关键所在;同时眼看北燕、西宁屡屡入侵,也产生了靖边安境、为国效力的思想。于是他认真研读兵书,苦练武艺,为求日后可保家卫国。

    都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在外游学那十余年,所见所闻皆非书中所写,对民生国情算是有了清晰的了解。而后方会在殿试时力陈时弊甚至批评朝政,认为“朋党之祸自此始”,主考官“以其言直,恐忤旨”,将其置于“末科”,只得以“赐同进士出身”。

    踏入仕途以来,他一直勤于职守、为官清正、体恤民情,但长期得不到提拔和重用,二十年了只为一州长官。都说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他倒是仍有雄心壮志,惜乎难有“用武之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