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四章 翰林日常-第2/3页

加入书签
  早在周代,就有了“盟府”,主要保存盟约、图籍、档案等与皇室有关的资料。严格地说,这只是图书馆的雏形。老子可以称得上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图书馆馆长。

  到了西汉,皇室就开始大量收藏图书了,开国丞相萧何还在宫内设置了专门用来藏书的石渠阁、天录阁,这也是后来人们常常把皇家图书馆称为“石渠”“天录”的原因。汉武帝算得上是一位重视保存典籍的开明之君,他不但在宫内修建了专门收藏图书的“秘府”馆舍,还以官方命令在全国广泛征集图书。

  兰台、石室、麒麟阁,都是汉代收藏图书的地方。从“石室”的名称上就可以知道,当时人们为了防火防潮,已经开始把藏书之所,修建成石头的了。汉代收藏图书的书柜,多为铜色包边,也有人把图书馆称为“金匮”。

  东汉桓帝时设置的秘书监一职,就是专门管理图书秘籍的官员。秘书监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当时的俸禄是六百石米。这一官职被后代沿用,到了大昌时,秘书监已经是正三品了。而本朝则废止了秘书监一职,图书馆馆长的职务也被并入了翰林院。

  需要说明的是,大昌以前,图书主要是由官府掌握,民间是不允许大量藏书的。有的朝代,比如秦朝,就曾经采取过“焚书”的手段,来取缔私人藏书。大昌民间私人图书馆的出现,开了私人藏书的先河。

  大楚书院为书院兴起、鼎盛之时,许多士大夫都致力于创办书院,收藏有丰富的图书,如魏了翁创建的鹤山书院,其藏书楼“尊经阁”藏书多达十万卷,魏氏《书鹤山书院始末》称,“堂之后为阁,家故有书,某又得秘书之副而传录焉,与访寻公私所板行者,凡得十万卷,以附益而尊阁之”。

  书院的建制发展至大定,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藏书借阅制度。如白鹿洞书院,借阅规则是:“在洞生徒借读者,写一票于管干处领出,以便稽考。缴书销票,不许沉搁延捱,致误后来人借阅。损失者,勒限赔补。”兴化文正书院则许可外人借阅藏书:“储书非易,本不宜携书出院,因念寒士以馆为家,不克入院肄业。倘深藏不出,事近向隅,破格从权,故有出院之议。”

  大定图书馆馆长一职被并入了翰林院,翰林院可谓世界上最大藏书最多、最古老的图书馆,中华民族的精华书籍基本上都被收录在此。

  于冯过而言,读书便是最幸福的娱乐消遣了。既能上班赚钱,又能徜徉书海,这样的生活美滋滋。

  至于在皇帝身边进讲也好记起居注也罢,于别人乃是荣耀美差,他却是心存“敬畏”的。

  常佶,绝不是位好皇帝。虽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但时下的大定处于何境地,他这位当家人会全然不知?内忧外患之际,还想着丰亨豫大,一味享受,誓要将祖先的萌泽消耗殆尽。

  要指望着他幡然醒悟就此奋发图强,近乎于天方夜谭。

  冯过从未想过去改变皇帝,只希望大厦倾倒时能有个安身之处再伺机而动。否则,学那宁立恒一刀劈翻皇帝?不太现实,难度太大,没法操作。

  依他推算,北方的完颜氏刚刚崛起,有苟延残喘的后辽和坐山观虎斗的北燕作缓冲,大金要起兵南下怎么的也需五年以上的时间。五年,具体能做些什么?

  虽然心存紧迫感,但还得一步一步的来,目前为止还没有想清楚该怎么做。

  闹心的是,与秦桧、万俟卨共处一室办公,让他总有如芒在背之感。这二位,太过臭名昭著了,却又避不开,夭寿哪。

  哦,对了,万俟卨不姓“万”,真正的读音为“莫其谢”。“万俟”也不是姓,是一个鲜卑部落的名称。

  东晋的时候,万俟部落就随拓跋氏进入中原,《姓谱》记载:“拓跋氏有万俟部落,以部落为姓。”万俟部落的人就被外界称为万俟氏。

  还有一种说法万俟氏来自鲜卑族拓跋氏,拓跋氏在北魏时期鲜卑族是十大贵族姓之一,在东晋时期,北魏由拓跋邻继位,他的三弟在公族中产生了万俟姓。《魏书官氏志》记载:“万俟,后魏献帝季弟之裔。”《尚友录》:“后魏献帝季弟之后为十姓,魏书官氏志称万俟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