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五章 新手上路-第2/3页

加入书签
  虽然说是认识的,该走的流程却是少不了的,首先需出示两样东西:敕牒和告身。

  敕牒,也就是由吏部颁发的委任状,上面印有吏部的大印,显然这个是独一无二的,当任职官员到达任职地报道时,首先就得交出敕牒证实身份,以供官府备案审查。

  告身,这是官员任职的二道保险。从南北朝时就有了这个制度,上面记载的是官员的姓名、籍贯、年龄和特殊体貌特征,内容之详尽,安全度之高。到了大定,这个告身更是由吏部统一制作,采用绫罗等材料制造,看起来高大庄重。与敕牒略有不同的是,告身不再需要上缴官府,官员自己也可以一直保管,还可以留给下一任使用。

  登记罢,费懋中微笑道:“二位新来乍到,不明之处尽可来问我,这些日子便先熟悉一下,不日便有差事分派。”

  二人一一应下。

  翰林院有三大体系。正官为学士、侍读学士、侍讲学士,统管翰林院并是皇帝的顾问;属官有五经博士、侍读等,是正官的分支,即皇帝的文学、政治等顾问;史官有修撰、编修与检讨,乃为专职史官。仁宗以后由于内阁从翰林院中分化出来成为皇帝的专职辅政、内侍机构,翰林院便更多的倾向于治史,史官的地位就得以提高。“史官,掌修国史。......修撰掌撰述,编修掌纂辑,检讨掌检阅。”检讨作为翰林院史官,负责检校官修国史,是对修撰与编修二史官治史成果的最终审核。三史官还参与到了各级科举考试中,在乡试中充当主考官,会试中充当副考官,殿试中充当收卷官。同时在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即经莛中充当展卷官。史官秉持“为君者,当以先王之礼教其臣,为臣者当据先王之礼事其君”的精神,通过直谏来监督皇帝的行为,即使触犯龙怒也在所不惜。

  那如何才能成为史官呢?条件是必须为科举考试中最高一级即殿试中前三名方可获得资格。同时,殿试中的二三甲也可考取庶吉士后被授予史官。

  所谓庶吉士制度又叫馆选制度,即朝廷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优秀人才成为庶吉士,并对其进行专门培养。被选为庶吉士,意味着取得成为翰林官的预备资格,再经三年“以翰臣为师,以经史诗赋为课”的学习培养后,可参加“散馆”考试,成绩优秀者被授予翰林官之职。在大定,先通过科举考试成为庶吉士,再通过学习、考察成为翰林官,这是人才进入翰林院的唯一途径。

  修撰掌修国史,掌修实录、记载皇帝言行、进讲经史,以及草拟有关典礼的文稿。编修则负责编纂记述,修前朝国史、实录、会要。

  费懋中说有“差事分派”,大抵与修史有关,反正过几天就知道具体事宜,冯过也没想过去请教资哲。

  翰林院修撰虽不定员,但总在二、三人,费懋中领着冯过到了一间屋子。

  屋里摆了三套桌椅,围在一起;左侧靠墙竖了一排书柜,密密地摆满了书。二人正在埋头边翻阅资料边写着什么,听见有人进门齐齐地抬头,见是费懋中,俱是起身:“民受兄安好。”

  费懋中微笑着道:“会之,元忠,今科状元郎来了。”

  那二人年龄相仿,大概都是三十岁的模样,容貌却不在一个等量级,一个妥妥的国民大叔,另一位却是平庸的紧。

  冯过原本就心下突突,再听费懋中介绍彼此,便觉心中有千万匹素食动物奔驰而过。

  搞笑吔!搞错噻?

  秦桧秦会之,还有他的走狗万俟卨万元忠?

  前者:人从宋后少名桧,我到墓前愧姓秦。

  后者:定下“莫须有”的谋反大罪,让精忠报国的岳武穆冤死在风波亭。

  真是握了个草啊,这世界有那么多人,这二位竟然早早地便凑到了一起狼狈为奸,似乎冥冥之中自有安排。

  冯过拳头紧了紧,压住心头让这二人知道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冲动。

  费懋中又叮嘱了几句,慢慢悠悠的离开。

  秦桧身材适中,样貌儒雅,颌下蓄着精心打理过的胡须,笑的很是和善:“新科状元郎果然是年少有为,改之,你可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状元,必会青史留名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