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二章 排资论辈-第2/3页

加入书签
  当然,户部右侍郎也是实权职位。六部中吏部为首,户部次之,之后是礼、兵、刑、工六部。内阁大学士往往是兼任六部中某部尚书或者某部侍郎。虽然有内阁辖制,但是原则上,本朝的六部是直接对皇帝负责,乃是大定文官实权职位的最高品级。但在侍郎之上还有左侍郎、尚书,内阁才那么三、四人,排资论辈之下,他这户部右侍郎想入阁那是千难万难,怎么也得熬个十几二十年。

  但杨廷和不同,若无意外,他十年之内必入阁,可谓是大步走在百官升迁的最前头。

  嗯,他也有大佬撑腰的,内阁三辅苏辙便是。无他,蜀党也,他亦是成都府人。

  黄潜善蛰伏二年,韬光养晦,一直筹谋着东山再起,此次便是大好良机——若是举荐出几位高排名的进士,他这房师可不止脸上有光,更是日后的政治资本,可为臂助也。

  原本,乡试、会试时有巡绰官负责巡查管理号房,内外帘官不相往来,有公事在内帘门口接洽。但经过百多年的发展变更,内帘官有时也会巡查考官,毕竟每个号舍前都有号军,众目睽睽之下也做不得手脚。至于在试文中通关节,屡禁不止,不提也罢。

  好巧不巧的是,他走到冯过号舍时,见是一个俊俏的不像话的少年埋头答题,颜值胜于一切嘛,不由自主停下脚步看了一眼,这一看可就走不动道了,首先当然是那字体,冲击力太大了。

  永乐时,翰林院侍讲学士沈度,其书法风格秀润华美,正雅圆融,深受成祖朱棣赏识,因而名重朝野,乃至片纸千金,上有好,下必甚焉,士子争相仿效,遂成标准书体,名为“台阁体”。

  “台阁”一词在汉朝时指尚书台。东汉光武帝始设尚书台,综理政务,是国家中央机构,昌楚后改为尚书省,从汉直到魏晋至楚都是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之一。其后,“台阁”成为中央政府机构的泛指,是一个大概的范畴,并不是一个专有名词。至大定恢复昌制设中书省,建立内阁,因此内阁便可称为大定之“台阁”。

  原本“台阁”作为机构代称与大定书法是并无关系的,在书法史上当时也并未出现“台阁体”,与之相关的是另一个名称“馆阁体”。“馆阁”并不同于“台阁”,“馆阁体”在书法史上通常被理解为因科举制度而形成的以“乌、方、光”为主要特征的官方通用字体。

  “馆阁”之称源于大昌,昌末设立昭文馆、史馆、集贤院掌图书史籍的编纂之事,称为“三馆”,又辟秘阁、龙图阁、天章阁为图书经籍和历代御制典籍收藏之所,后将“三馆”与“秘阁”合并,统称馆阁。

  洪武十五年,始仿昌制置殿阁大学士,有中极殿(旧名华盖殿)、建极殿(旧名谨身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名,置学士或大学士,以其皆内庭,故总称为内阁大学士、大学士。”所以大定内阁是仿昌制而产生的,本质上已经不是中央政府机构,它不具备政治职能。因此大定内阁从广义上区分应该属于“馆阁”范畴而非台阁。

  又重置翰林院,也称馆阁。馆阁体被定义为“匀圆饱满”的楷书,后约定俗成专指这种官员书法。但是这种专指也是一种泛指,广义上指自昌以来宫廷书家所形成相近风格的书体,是中性词;狭义上指昌末以后僵化呆板的馆阁应制之书,是贬义词。

  台阁体书法不同于普通书吏的书法不单是职位上的原因,更多的是学养方面的原因,台阁体诗文中端雅、婉丽的气象侧面影响了台阁体书风的形成。由此台阁体书法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带有审美意味的书法风格。

  馆阁体讲究黑、密、方、紧,虽方正光洁但拘谨刻板,是科举取士书体僵化的产物。在科举试场上,使用这种书体会令作品加分不少,后来由于用此种书体太多遂成必学书体。

  它强调楷书的共性,即规范、美观、整洁、大方,并不强调个性。

  近十余年来,士人书家对于风格形式上的探索更加不拘一格,“台阁体书法”已然成为机械化书写,艺术价值几近全无。书法家们也认识到台阁体的危害,转而师法晋昌,以畅情适意、抒发个人情感为目的的书风重又开始抬头,并逐渐成为当今书坛主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