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七章 月殿桂香

加入书签


  这道四书题出自《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另,《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所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便源于此。

  冯过顿觉精神焕发,乃拊额叹息:做人,想低调些怎么如此之难呢?

  只是,有些可惜哇。因为这回他要放大招了,南京会试,群英荟萃,高手云集,可怠慢不得,“大三元”可以奢想一下嘛,所以得下狠手。但想想可真是有些太狠了,拿出那篇文章,总觉得是恃强凌弱。没错,是一篇状元文,即便在那个时空八股文大行其道的明、清也属于顶尖的那一挂。作者名王守仁,世尊称为“阳明先生”。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守仁,本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汉族。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南京吏部尚书王华的儿子。

  嗯,妥妥的官二代、****,但他的名气却远超乃父。

  其中进士后,起家刑部主事,历任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南京兵部尚书、左都御史等职,接连平定南赣、两广盗乱及朱宸濠之乱,获封新建伯,成为明代凭借军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

  明代心学发展的基本历程,可以归结为:陈献章开启,湛若水完善,王守仁集大成,王守仁的阳明心学直接的源头是“陈湛心学”。

  王守仁反对把孔、孟的儒家思想看成是一成不变的戒律,反对盲目地服从封建的伦理道德,而强调个人的能动性,他提出的“致良知”的哲学命题和“知行合一”的方法论,具有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禁锢、呼吁思想和个***的意义。王阳明广收门徒,宣传他的思想主张,史称“阳明学派”。

  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两肩正气,一代伟人,具拨乱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功高不赏,朕甚悯焉!因念勋贤,重申盟誓。”

  “王羲之‘以书掩其人’,王守仁则‘以人掩其书’。”

  “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

  “王阳明可谓‘震霆启寐,烈耀破迷’,自孔孟以来,未有若此深切著明者也。”

  “王文成公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

  …………

  看看这些评价,文人至斯,死而无憾矣。

  他一生中写过许多文章,作范文的有三篇,其中有两篇是在贵州所作。一篇是千古不磨的《瘗旅文》,激情所致,一气呵成,哀吏目客死他乡的悲凉,叹自己落魄龙场之不幸,抒发忧郁愤懑之情怀,如哭如诉,句句是泪,字字是血,读后莫不黯然垂泪。另一篇是《象祠记》,这是受贵州宣慰司宣慰使安贵荣之托而写的,阐述了“天下无不可化之人”的哲理,萌发出“致良知”的思想。

  他在高中二甲第六名后进入大明官员队伍后,正是慷慨激昂、满腔热血欲大展宏图的年龄,殿试时所写的八股文便是《志士仁人》。

  此文被后世编为某些高中的语文课本。八股文也是一种文学题裁,高手写出来,自然有大家风范。

  这不巧了么不是,此次的四书题便是《志士仁人》,妥了,齐活。原本心下还多少有些忐忑,有王大拿在,万事大吉。心中有底,冯过可安心休息了。回笼觉很重要的好不好,少年人不能缺少睡眠,不利于身体发育嘛。

  这一觉睡的忒香,直到午时方醒,可算是睡饱了。

  娴熟的生火,煮好膳食,将就着吃呗,要求别那么高。

  他算是点满了生活技能的,这不,整排号舍乌烟瘴气,那叫一个热闹——没辄,即便是生火发炉子便难倒了一大批举人老爷,鼓捣许久愣是只见浓烟滚滚不见火苗窜出,呛的咳嗽连连,还化了个大花妆,一狠心一跺脚,唯有冷水泡窝头。饿一两天也出不了大问题嘛,熬一熬就过去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