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三章 北海朝阳-第2/3页

加入书签
  东晋建武元年,皇帝司马邺被俘,西晋灭亡。次年,司马睿被推戴为皇帝,定都建康。大臣王导住在这里,后来便成为王、谢等豪门大族的住宅区。司马睿之所以能立足于建业,顺立重组政权,使晋王朝得以再延,系得力于王导的谋划和周旋,以王导为代表的王氏家族和以谢安为代表的谢氏家庭都居住在孙吴乌衣营旧址,此时的乌衣营已改称为“乌衣巷”。

  王导,辅佐创立了有百年历史的东晋王朝;谢安指挥淝水之战,以少胜多,打败符秦百万大军。作为一代名相,王、谢足以令后人追怀。而更令人惊奇的是,王、谢家族人才辈出。王羲之与另外两位大书法家王献之、王洵,书法成就登峰造极,谢灵运是中国山水诗派的鼻祖,他与谢氏后裔的大诗人谢惠连、谢朓,在文学史上并称“三谢”。朱雀桥横跨秦淮河,是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旧日桥上装饰著两只铜雀的重楼就是谢安所建。

  大昌时期,乌衣巷沦为废墟。

  秦楚时,江宁城得到恢复和发展,商品繁盛,民殷物阜。人们又在倾圮的王、谢故居上重建“来燕堂”。其址在乌衣巷东,建筑古朴典雅,堂内悬挂王导、谢安画像。士子游人不断,成为瞻仰东晋名相、抒发思古幽情的胜地。

  从繁华热闹的夫子庙出发,步过秦淮河上的文德桥,撇下风韵诱人的媚香楼往西南行数十米,便可以看到乌衣巷的题字和树立的诗碑了。巷子是窄窄的,用青砖铺的路面,两边则是矮矮的仿古建筑风格的民房。一切似乎都很普通,普通得令许多不知情者都以为它只不过是一条典型的江南小巷而已。一条静静的,有点怀旧情绪的巷子。

  然而它并不普通,因为它不是别的小巷,它是乌衣巷。

  走在乌衣巷内,两旁的建筑一律漆成白色的墙壁。配以古色古香的黛瓦屋顶,门窗檐楣,颇有古韵。进了巷口一转弯,就可以看见“王谢古居”四个金色大字在雪白的墙上很是显目,随之的一所朱门大府,又高挂“王谢古居”大匾的,则是那传说中的王谢堂府了。

  无疑,乌衣巷的一砖一石,都是同王导,谢安两大家族的历史紧紧相连的。而王导,谢安两大家族的历史,又无疑是同整个东晋王朝的历史,乃至中国的整个文化史紧紧相连的。

  既到金陵,乌衣巷、夫子庙是必去的,恰恰这二地与贡院一般,都在秦淮河畔。

  江南贡院是夫子庙地区主要建筑群之一,秦淮河畔也因贡院、夫子庙的存在而一度繁荣起来,是天下最大的科举考场。因贡院四周建有两重围墙,上面布满荆棘,以防夹带作弊,故世人又称其为“棘围”。

  太祖当年迁都于北京,但南京仍为留都。因江南地区人文荟萃,参考士子日益增多,原有考场便越来越显得狭小。皇帝便没收臣犯臣府邸,下令改建“江南贡院”。

  百多年来人,江南贡院不断扩建,江南贡院已形成一座拥有考试号舍二万零六百四十四间,另有主考、监临、监试、巡察以及同考、提调执事等官员的官房千余间,再加上膳食、仓库、杂役、禁卫等用房,更有水池、花园、桥梁、通道、岗楼的用地,规模之大,占地之广,房舍之多为全国考场之冠。

  冯过等人到得金陵城,离进场考试还有数日时间,自想到贡院附近“踩点”。当然,平日开放的贡院此时是进不得的,只可远观也。

  此盖因“锁院”也。

  锁院制度下,考官被任命后,立即被送入贡院封闭起来,在与外界隔绝的状态下,完成命题、考试、阅卷、确定等次等各环节工作,一直到放榜之后,尘埃落定,才能解禁出院。

  锁院制度执行十分严格,相关人员锁院期间,不准与外人接触,更不准回家,饮食等都由专人送入,睡觉、更衣都在贡院进行,生病则有医官诊治,就连很多细节都被考虑在内,比如考官被下诏任命后,立即被送入贡院锁院,不得以任何借口滞留,更不允许与任何人员接触交流。如有违反,将接受重罚,这样的人规定即便放在如今,也是十分严格的。

  真宗大中祥符七年,翰林学士王曾、知制诰钱惟演被任命为知贡举,在等待前往锁院的空隙,王曾与同僚李维说了几句话,一旁的工作人员立刻将王曾、钱惟演、李维三人分开单独问话,三人陈述一致,查明王曾是向李维叮嘱家事,这才作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