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二章 日无暇晷-第2/3页

加入书签
  是的,所谓的“宋江起义”在宋朝三百多年历史中只是一次规模较小的农民起义。宣和元年,宋江等36人占据梁山泊,招募义军,聚众起义。旋率众攻打河朔等地,攻陷十余郡城池,惩治贪官,杀富济贫,声势日盛。但之后一直打游击战,一路逃避,自青州率众南下沂州,与官军周旋年余。宣和三年二月,攻取淮阳军,从沭阳乘船到达海州。五月,宋江率众登岸后,遭海州知州张叔夜伏击,船只被焚,宋江战败被俘,起义失败。

  什么宋江征方腊,完全不存在的。事实上,人家方腊可比宋江混的风光多了,实力也远非梁山草寇可比。

  不过,这个时空可是走向不同,方腊已殒,宋江可指不定还在哪犄角旮旯里呆着呢。

  罢了,到时去看看呗。

  瞧瞧,冯小七可真是自负,会试都还没开始呢就想着殿试,真以为江西解元就必过会试?唐寅的“光辉事迹”了解一下。

  会试,才是士子穷极一生都想过而难过的最后一关,至于殿试则是不淘汰只评名次的。

  乡试时,参加考试的人数受到录取名额的限制,其比例大致上是三十比一。本朝初,大多数省份的乡试录取名额是三十到五十人左右。时下东南二京增至百人乃至一百三十余人,其余各省则自四十到一百一十名不等,全国乡试录取名额达一千至一千一百余人。

  中了举人也就取得了作官的资格,所以三十比一的录取比列,使得中举对大部分读书人来说,也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正如冯过所“写”的《儒林外史》中所说,五十多岁的“范进中举”后,欢喜的发了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便是真实写照。

  至于会试,貌似录取率更高些。乡试录取额为一千一百名至一千二百名,加上历届下榜及因故未能参加会试的举人,应试者约为一千五百名至二千名,会试录取定额三百人,录取率约为六比一。

  但要晓得,这近两千名举人可是从千军万马中杀出重围的尖子生,个个都非善茬,除了最顶尖的那一小撮人,谁敢断言自己能被取中?

  与乡试相比,会试仍是一般的程序,考试内容也都大同小异。科举取士,乃是这个时代最为行之有效的选官方法。

  本朝建立不久,官员缺额很多。洪武四年正月,令各行省连续三年举行乡试,所有举人都免于会试,赴京师听候授官。又从各行省的举人中选拔一些“年少俊异者”担任翰林院编修、秘书监直长等官职,让他们在宫中文华殿学习。连考三年后,太祖发现所录取的人才,大多是“后生少年”,他们只会写文章,缺乏实际工作能力。于是,他在洪武六年二月决定暂停科举,“别令有司察举贤才,必以德行为本,而文艺次之。”荐举的科目有聪明正直、贤良方正、孝弟力田、儒士、孝廉、秀才、人才、耆民等。由各地方长官举送京师,破格录用。从此,科举停止了十年。但是,荐举的情况并不比科举好。荐举多而且滥,经吏部举荐需要授官的,最多的一次达三千七百余人,少时也有一千九百余人。长此下去,将无官可授,而且被荐举的人也不比科举入仕的人更有行政才能。经过比较,太祖感到科举制度还是有它的优越性,便在洪武十五年八月下诏恢复科举。洪武十七年,定科举成式,命礼部颁行各省,荐举、科举两途并用。永乐以后,科举日重,荐举日轻。能文之士,率由场屋进以为荣,荐举一途“久且废不用矣。”

  大定百五十年,共取进士千余名,除却太祖朝,自太宗始,内阁辅臣皆是经六级科举而选,文臣权力乃有史以来最盛。

  读书人,即便不想步入仕途,但也想藉此改变门庭或实现自我价值。十年寒窗?哪有这么一帆风顺,只不过是美好的愿望罢了。一朝成名?这才是终极目标。

  二月初四,冯过一行顺利到达金陵城。

  举人赴京赶考,一般而言是无人敢冲撞的,他们皆“官给禀传送礼部会试”,即由各地官府提供食宿费用和交通工具。

  举人在出发前可以到官府领取一面火牌。火牌是使用沿途驿站的凭证,驿站只为官府服务,民众无权使用。但举人进京赶考持有火牌,到沿途驿站就可以使用役夫三名,驿站没有役夫时还会折现给举人银子。举人进京赶考所乘坐的车叫作公车,公车上插有一面黄布(黄色为御用颜色)做成的旗帜,旗上书写“奉旨会试”或“礼部会试”四个大字,十分威风。看到这面旗帜,沿途所有关卡必须无条件放行,而且不得收取任何过路费。沿路的土匪盗贼看到了这面旗帜也会敬而远之——倒不是说土匪也重视文化,而是抢劫举人根本就抢不到几个钱,且风险极大,因为官府对抢劫进京赶考举人的案子惩处非常严重,毕竟人家是“奉旨考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