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廿八章 向彀中求-第2/3页

加入书签
  汉朝时期,就已经有了钟鼓楼报时的制度,只不过当时的钟鼓楼只设在皇宫里,为皇室服务。到了大昌时期,长安也有钟鼓楼,而且更加讲究,早上报时的时候是敲钟,晚上报时的时候是敲鼓,这便是成语“晨钟暮鼓”的由来。

  到了秦楚以后,城市的生活空前繁荣,皇帝顺应民心,取消了宵禁制度。而人们夜晚出来逛街,也得知道时间,夜晚报时的一般是寺院的僧人,他们拿着铁牌子或木鱼沿街报时。人们将夜晚分为五更,每更一报时,所以报时又叫“打更”。

  钟鼓楼又是通过什么方法确定时间的呢?首先是日晷,日晷就是利用太阳来测时,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朝,古人就已经发明出了“日晷”,日晷利用太阳照出影子的长短和方向来测算时间。

  另外又有不受天气影响的计时器——漏刻。漏刻是往铜壶里装入一定量的水,让它慢慢漏出,通过漏出水的量来确定时间,又叫“铜壶滴漏”。

  对了,“燃香计时”——有专门用来香用来计时,这种香叫做“更香”,更的原意即时间的刻度。更香用燃烧速度均匀的木料制成,有的更香上还嵌有金属珠,燃烧到固定时间时金属珠会掉落,用以提醒时间。

  本朝真宗时,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将自鸣钟作为礼物献给了万历皇帝。

  冯过家里便有一架自鸣钟,但便于携带的怀表却是尚未面试,物理极差的他有心“创造发明”,却是完全不得其法,只得悻悻作罢。

  唏嘘一番,他开始鼓捣中午吃食。

  贡院是不解决伙食的,考生需自带食物。大昌进士陈存能便是“将试前夕,宿宗人家,宗人为具入试食物,兼备晨食”,由亲戚为其准备考试餐食。冯过在自己“写”的《儒林外史》中也有说,富裕考生可以提前购买月饼、蜜橙糕、莲米、圆眼肉、人参、酱瓜、板鸭等美食,还有“阿魏”等助消化的中药。寒门举子囊中羞涩,或是带够几天的干粮充饥,或是略备粮米蔬菜,在考试间隙自己生火做饭。每个号舍“前置炉一个,炭一篓,为士子煲茶汤饭食之用”。

  至于饮水,考生随身用竹筒灌装的饮用水大多只够喝一天,后面两天只能喝贡院井水。而贡院水井三年一用,清洗不够及时,水质没有保障,加上食物容易**变质,经常有考生在贡院突发肠道疾病身亡。仁宗二十八年福建乡试,头场就有四个考生病死贡院,第二场又有三人因病魂断号舍。

  冯过家境富裕,自是塞了满满一大考篮吃食,其中有小米糕点腊肉板鸭,更有各式时鲜蔬菜,甚至还带了两罐冯沈氏亲手制作的辣酱。好在他锻炼不歇,身体极好,可非孱弱书生,带了这许多吃用的并不吃力。

  炉子生好火,先焖了一锅子饭,又炒了茄子空心菜,厨艺并不精湛,却也吃的津津有味。

  这让相邻考舍的考舍很是羡慕。秀才老爷嘛,即便是家境贫寒,在家也是不事生产,十指不沾阳春水,全靠父母兄弟姐妹供养着,更何况君子远庖厨,又哪懂厨房之事。后面那位仁兄便鼓足勇气想效仿一二,忙活了许久却是连炉子都生不起,长吁短叹一番,唯有就是冷水吃些糕饼,聊以裹腹。

  那号军在号舍前看的难受,忍不住提醒:“小心走水,小心走水。”但结果显得他的提醒完全是多余的,毕竟人家根本就不曾生起火来,只黑烟缭绕一会便自行散去。

  吃喝住用中的艰辛还只是寻常之事。对考生最大的威胁,是各种安全事故导致的人员伤亡。考生在贡院内白天生火做饭,夜间秉烛照明,号舍又是低矮的砖木结构,火灾等安全事故遂难以避免。

  楚高宗末年,江南贡院在开考前夜突发大火,负责考务的官员和吏卒有十四人丧身火海。事后京城内有传言“烧得状元焦”,贡院修复后重新开考,果然是名为焦蹈的考生高中状元。

  楚熙宗时期,贡院火灾频发。正统三年,顺天府乡试刚考完第一场就发生火灾,号舍和试卷都被焚毁,所幸没有人员伤亡。

  但后来的考生就没这么幸运了,定仁宗天顺四年会试,贡院起火,每排号舍的房门和贡院大门均紧锁,十多名考生葬身号舍,“焦头烂额、折肢伤体者不可胜计”。但朝廷并没有从这次火灾中吸取足够的教训,更谈不上完善贡院消防设施,以致三年之后发生了更为惨烈的火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