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四章 燃素生产

加入书签


  从表面上看,燃素的产生非常简单。少量的燃素是在风帆顶部产生的,它们吸收着海风中的水元素和风元素,变成液体。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开始汇聚成小小一滴然后沿着太阳帆的斜面往下滚,当它们滚出边缘往下掉的时候刚好是掉到最下面那片帆的卷曲处。

  最后,无数片太阳帆上的燃素汇聚成了最终的那一滴。

  亚历山大已经观察了很长时间,非常清楚地知道,这一滴燃素产生的全部过程,居然需要两个沙漏,而且必须要有太阳或者是大风才可以。

  幸亏风帆足够大,同一时间可以产生许多的燃素水滴。

  但问题并未全部解决,因为这样生产的燃素纯度低,卖不上好价钱。把燃素提纯,是另一桩技术活。不过,对于法师们来讲,这并不算难事,因为这里的船员大多数是法师学徒,在法器的帮助下可以提纯燃素。就算技术不高,但数量与法器足以弥补一切了。

  相反,对于他们来讲,最大的难题还是燃素的生产。

  要么扩大风帆数量,要么扩大风帆面积,这是大多数海上燃素生产最常用的方法,但对于缺钱少人的命运无常的勇者号来讲,都不现实。

  而最麻烦的方法,就是提升生产工艺,改进太阳风帆了。

  亚历山大使用了氮空位探针,全面观察燃素生产,并且将八核超算算力全开,记录并解析然素的生产过程。

  在欧洲大陆,燃素说也已经流行一千多年了。燃素学认为,可燃的要素是一种气态的物质,存在于一切可燃物质中,这种要素就是燃素;燃素在燃烧过程中从可燃物中飞散出来,与空气结合,从而发光发热,这就是火;油脂、蜡、木炭等都是极富燃素的物质,所以它们燃烧起来非常猛烈;而石头、木灰、黄金等都不含燃素,所以不能燃烧。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也可以归结为物质释放燃素或吸收燃素的过程。

  在地球上,燃素说是完全错误的,但在这异界,燃素学却是真理,隶属于炼金术之下,地精、侏儒、矮人这些精通机械的种族便是利用这一理论设计与生产了燃素锅炉。

  亚历山大第一次得知燃素学时也是嗤之以鼻的,但在真正见识到燃素的生产与使用后,就目瞪口呆了——这玩意居然还真的有。

  而今,他在使用氮空位探针之后,便有了进一步的发现与推测想法。

  在最近,亚历山大从魔法女神和巫妖的墓穴那里得到了一大批的高阶法器,其中就有预言系的法器。因此之故,亚历山大现在使用的侦测魔法系列——氮空位中心探针技术,要比以前强得太多,能够更加深入魔法本质,看到更多的细节。

  氮空位中心探针显示,空气中至少有十几种具有独特纳米结构的物质——多数是碳纳米结构——被分离出来,并融于水中,同时结构有了一些扭曲变化。

  物质在加热时,燃素并不能自动分解出来。而是必须外加空气将其中燃素吸取出来,燃烧才能实现;上好的空气是具有吸收燃素的性质的。

  亚历山大昨天就多次尝试过,单独使用液体燃素,确实是无法燃烧。看来这种成份还挺稳定,要在高温或者高压下才能反应,有点类似于只能用雷管引爆的TNT。今天一大早,他就再次来这里实验昨天新生成的想法,确定了前些时日在在图书馆里翻阅了大量的燃素资料的准确性,尤其是各种燃素实验的资料。

  简单的讲,燃烧其实与地球非常相似,但是燃烧值却颇为不同,跟地球相比,大致有上下20%左右的变动。

  针对探查到的情况以及八核超算给出的分析图谱,亚历山大在上午做了几个针对性的实验。到中午时,他重新校验数据后,就非常确信自己找到了燃素的真相——至少也是一种。

  那应该是一种奇异的二维拓朴材料,或者说是纳米机械,但是没有智能设计,所以一般称为纳米带。

  当电子吸收了光子之后开始进行量子跃迁,受此刺激二维拓朴材料开始相变,将量子跃迁的电子捕获在宽带段与窄带段之间。这是一种纳米级的量子阱运用。

  纳米带成份各异,但通常都是原子,排列在类似铁丝网坚硬的蜂窝状晶格中,它本身具有有趣的电子特性。但是当工程师们切断宽度小于约5纳米的条带——不到人类头发宽度的万分之一时——纳米带就会具有新的量子特性,使其成为超材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