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三章 合作的第一步

加入书签


虚洛自然知道原因。

   毕竟他也不是最初那个完全不懂影视剧的穿越者了。

   经过了这么两三年的磨砺,再加上参与了更多的影视剧制作,虚洛明白了许多道理。

   只不过,这个事儿还不大好说。

   因为每一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的行情。

   比如说香江的影视剧,就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一开始香江的电影,肯定都是三四十年代从上海撤过来躲避战乱的人带来的。

   这方面他们有着自己的一套体系,到了香江直接延续用,所以哪怕是七十年代的电影,都深受这种风格的影响。

   到了八十年代,香江又融合了渼国、日苯等地方的电影风格,从而最终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这才走向全世界,成为东方的好来坞。

   相比起香江的电影,香江的电视剧发展就更简单了。

   一开始它都是在模彷渼国和欧洲的电视剧,基本上改变一下名字,改变一下内容和环境,就上来了。

   然后慢慢的,在邵六爷接管了tVb之后,他就开始挖掘华国传统的文化,以及各种小说书籍。

   其中金镛剧带动了武侠,再加上古珑、梁羽笙等大家的一拥而上,成为了tVb的王牌。

   而呡国时期众多作家的作品,也带动了呡国派的电视剧内容,比如《京华烟云》、《万水千山总是情》、《大侠霍元甲》等等。

   有了这些成功经验,tVb又发展出来了自己的探桉片、警匪剧等等。

   如此百花齐放,才造成了实际上tVb电视剧文化,在全亚洲范围内印象更深。

   由此可知,香江影视界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更不是忽然的爆发。

   它需要长期的艰苦努力,并且找准自己的呡族文化,让自己的特点绽放出来,从而进一步影响观众们。

   比如说,为什么高丽人看《楚留香》都能兴奋大叫?

   因为武侠这个题材,他们从古代就受到华国武侠文化的影响,不但武侠书在华国流行,在高丽也很流行,大家的文化都是一样的,接受起来自然没有障碍。

   同理,为什么《新白娘子传奇》都能入神?

   因为这些神话故事也是依托儒家文化啊,高丽本身就是儒家文化是根源,所以他们看起来一样的没有障碍。

   甚至于《三国演义》的故事,许多高丽人说不定比华国人还更加了解。

   讨论起刘备、曹操、诸葛亮、关羽……等等三国名人,高丽人和日苯人都是认真的,人家光是这方面出版的讨论书籍,都超过了上百本。

   所以回到高丽人这边。

   他们的电视剧这几天虚洛在房间里一直在看录像带,跳着看了十几部。

   感觉拍摄不能说不用心,演员其实也有好的,但剧情方面和结构方面,都存在着松散的问题。

   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拍的电视剧可看度都不高。

   说白了,那就是故事不大好。

   想拍都市剧,故事、节奏、服装、灯光……等等,都差了一大截。

   关键是虚洛看了他们拍的最近五年的电视剧,这种情况一直都存在。

   另外还有一点,高丽电视剧依托自己文化的方面不多,他们拍的,香江人、日苯人和渼国人一样能拍,没有区别。

   偶尔想要拍点自己的文化,可处处都是华国的影子——那我还不如看华国的古装片,看香江宝岛的古装片呢!

   总的来讲,这不仅仅是一个思维观念的问题,更是整体的落后。

   其实电视剧都还好。

   电影才是更加恐怖的重灾区,高丽电影票房前五十名,都没有两三部高丽自己的电影。

   回想着自己从高丽得到的三部电视剧。

   《顺风妇产科》是单元喜剧,每集20分钟,虚洛得到了450集。

   看着吴志明的相貌和年龄,可能就是五六年之内的作品了。

   或者这就是高丽开始慢慢找到自己的文化特点的展现了。

   然后后面的《大长今》是探寻古代宫廷的,《我叫金三顺》又是从都市的轻喜剧出发,语言特点、动作装扮和表现等等,已经和香江、日苯有了明显的区别。

   这就说明高丽以后还是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道路。

   包括了电影。

   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来形容他们,也丝毫不为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