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写一下活佛

加入书签


    介绍一下,因为后面大量要用,公众版,有点水,可以无视,免费

    寺院中的僧职称谓,也就是在藏传佛教寺院组织机构中任职的各类僧官的称谓。由于藏传佛教拥有众多不同的宗派支系,各个派别都有自己的一整套僧职体制,而且各派内部又有细微差别,限于篇幅,在此就不详述了。但值得说明的是,格鲁派作为藏传佛教中势力最大、影响面最广的宗派,它在寺院中建立起来的健全而完善的机构体制和僧职制度,对其它宗派产生了巨大影响,且各个宗派纷纷参照推行格鲁派的寺院制度,从而使藏传佛教寺院中的僧职设置在大体上趋于一致。为此,在这里主要以格鲁派为例介绍藏传佛教寺院中的僧职称谓

    简介

    活佛,是藏传佛教发展到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的产物,也是青藏高原这块神奇的雪域之地培育出的一种独特的宗教文化现象,在世界宗教舞台上独树一帜。时至今日,各宗派的"活佛"依然是藏传佛教中最重要的宗教神职人员,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在广大信教群众中享有至高无上的宗教地位。

    称谓

    至于其称谓,汉族人习称"活佛",其实是不大准确的,应译称"转世尊者"。在藏语中,"活佛"则有多种不同的尊称,其中最为常用的有"珠古"、"喇嘛"、"阿拉"、"仁波切"等。下面就这些常用的活佛称谓作一简释。

    "珠古",是藏文(sprul-sku)的音译,意为"化身",这是根据大乘佛教法身、报身、化身三身之说而命名的。藏传佛教认为,法身不显,报身时隐时显,而化身则随机显现。所以,一个有成就的正觉者,在他活着的时候,在各地"利济众生";当他圆寂后,可以有若干个"化身"。换句话说,在这种佛教理论的指导下,藏传佛教对于十地菩萨为普渡众生而变现之色身,最终在人间找到了依托之物,即"转生或转世之活佛"。故"珠古"(即化身)是多种称谓中最能表达"活佛"所蕴含的深奥义理和精神境界的唯一准确、全面的称谓,因而是"活佛"的正统称谓。

    "喇嘛",是藏文(bla-ma)的音译,该词最初是从梵文(gu-ru,固茹)两字义译过来的,其本意为"上师";然而在藏文中还含有"至高无上者或至尊导师"的意义。因此,后来随着活佛制度的形成,"喇嘛"这一尊称又逐渐成为"活佛"的另一重要称谓,以表示活佛是引导信徒走向成佛之道的"导师"或"上师"。

    "阿卡",是藏文(a-lags)的音译,该词在字面上看,没有实际的意义,是一种表达恭敬的语气词;自从成为"活佛"的别称之后,该词就有了实际的意思。在不少藏族地区尤其是安多藏区以"阿卡"一词来尊称活佛,并成为活佛的专用名称,从而完全代替了活佛的另外两种重要称谓,即"珠古"和"喇嘛"。因此,"阿卡"一词已蕴含一种引导信众从黑暗走向光明的殊胜意义。

    "仁波切",是藏文(rin-po-che)的音译,意指"珍宝"或"宝贝"。这是广大藏族信教群众对活佛敬赠的最亲切、最为推崇的一种尊称。广大藏族信徒在拜见或谈论某活佛时,一般称"仁波切",而不呼活佛系统称号,更不直接叫其名字。在活佛的多种称谓中,"仁波切"是唯一普遍使用的一种称呼。

    转世制度

    关于活佛的转世制度,发端于十二世纪初。公元1193年,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的创始人都松钦巴(意指圣识三时,三时即过去、现在和将来)大师,临终时口嘱他将转世,后人遵循大师遗言寻找并认定转世灵童,从而开了藏传佛教活佛转世之先河。此后,活佛转世这一新生的宗教制度相续被藏传佛教各宗派所普遍采纳,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对于活佛转世灵童的寻找、认定、教育等一整套严格而系统的制度。使活佛世系像雨后春笋般地在青藏高原出现。据估计,目前整个藏传佛教活佛的总数可达近万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