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县学堂中有道人 林泉隐士郑夫子

加入书签


    王玉瑶的命运朱毅只能在心中婉叹,自己与其非亲非故,有心相助,在张家的威势面前力却不殆。

    那次街上冲突之后,张卫也未再找朱毅麻烦,陈县也正以可见的速度在恢复。陈县的学堂在这次大劫中也有部分房屋损毁,裴县令为表政绩,县衙未修就拨了一笔款项派专人主持维修学堂事宜。原来学堂的教习周老夫子,在上次山匪进城时受了些惊吓,已回乡下养老去了。

    今天学堂完工,正式开课了,新教习也已到任,朱毅早早来到学堂,找到靠左边的位子坐下来。

    夫子还没有来,学堂里乱哄哄的,有调笑的,有打闹的,也有坐在位上皱着眉头读书的。看见朱毅进来,有的上来热情打招呼,有的只是冲朱毅点点头,还有几个同窗可能目睹了朱毅前几天街上的壮举,带着敬畏的目光从朱毅旁边走过,朱毅也不以为意,拿出书本自顾地看起来。

    一会儿不知谁大声喊道:“郑夫子来了!”学堂里的喧闹声戛然而止,学生们慌忙找自己的座位拿出书,个个装出一幅苦读的样子。也有个别学生可能刚才玩得疯了些,一时找不到书本,顷刻间急得满头大汗。

    郑夫子大概五旬左右,和朱毅平时印象中面容古板,神色严厉的学究模样有很大不同。夫子头发有些灰白,人有些清瘦,但不颓废;目光浑而不浊,偶尔目光一亮,仿佛能洞察人的内心。身穿一袭湖青色的长衫,显得整个人儒雅平和,隐隐有出尘之感,很是颠覆了朱毅心中夫子的形象。

    郑夫子是个有真本事的人,讲课语速平缓而不失生动。今天讲的是《论语.里仁篇》夫子手中并没有拿书,但书中典故、出处,信手拈来,时而借古论今,时而穿插一段和文中有趣的小故事,时而又针砭时弊,一切都在娓娓中道来,用心听来如沐春风,沉入其中,越觉夫子学识渊薄。听到精彩处朱毅不禁提笔记下,一堂课下来,朱毅笔记也记了有半摞高。

    以后每日都是如此,倒也乏善可陈不必细说。这一日上完课朱毅被郑夫子喊住,和夫子来到学堂后面的一座小院中,这里便是夫子平日里起居之所。院子虽然不大,却布置得错落有致,极其的清幽雅致,小小一座院落,仿佛挡住外面的一切尘世喧嚣,隐隐有出尘之感。郑夫子来到院子西南角一座小亭里坐了下来,朱毅也来到亭中,向夫子揖了一礼,甚是恭敬地站到了夫子旁边。

    “这里不是学堂里,你不必多礼。”郑夫子和蔼地道。“吾观汝近日与别生不同,其人或凝神细听,或托腮沉思,或左顾四盼,唯汝边听边书,为何?”

    “回先生,吾听先生讲学深入浅出,或旁征博引,或发幽深之思,精彩处生怕过后遗忘,情不自禁,提笔记下,以便课后能温故而知新。”朱毅弯腰揖礼,恭敬地答道。

    “噢,你有此心倒也难得,学贵有思,思则有所得,博闻强记,聚溪成渊,方能通达兼济,学识纵横,然人之所记皆有穷时,书之存留以备温习,方能常新。故圣人言:温故而知新。”

    “谢夫子教导,学生受教也。”

    “你有此上进求学之心,持之以恒,未尝不能有所为。”郑夫子微微颔首,轻赞道。

    随即夫子出言考教,沉声问道:“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何解?”。

    这是《论语.学而篇》中的一句话,前几天夫子刚讲过,朱毅倒也记得清楚,意思是说:君子不会致力于饮食及居住环境上追求安饱,努力勤快地做事而且谨慎地说话,又能主动地向志向行为高尚的人请求教导指正,这样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的人了。此句旨在谈论为学所该有的精神与态度。

    朱毅稍整思绪,从容对答,其中还加上一些自己的理解。朱毅说完后,夫子微微点头,随后又提了几个问题,朱毅也能侃侃而谈,对答如流。夫子轻抚胡须含笑又问:“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何解?”

    “其义是说为政者品行端正,虽不令而事通行也;反之则虽令而百姓亦不从矣!然吾以为,虽其品行端正,而在其位不谋其政,虚高位不为百姓谋,亦不能谓之士矣!长此以往,尸位就餐,虽身正然令亦不从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