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章 儒家的未来-第3/3页

加入书签
   与此同时,不是出于何种缘故,凡是在这片地区出生,乃至是在这片地区学习的儒生,便都会不由自主的变成《礼》的卫道士。

   何谓《礼》?

   一言以蔽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再说的直白点,就是王生王,臣生臣,龙生龙,凤生凤;

   农人子弟会躬耕,老鼠儿子会打洞。

   说到底,鲁地的儒生所坚持、恪守的《礼》,是极度原教旨注意的社会阶级固化。

   为什么呢?

   鲁地的儒生,为什么会坚持这种明显有些过于落后的准则呢?

   因为屁股,决定脑袋;

   因为《礼》,意味着孔子是圣人,孔子的子子孙孙,就都应该享受‘圣人后代’的特权。

   至于霸王死后,鲁地的儒生为什么要前倨后恭——为什么要先表示‘鲁地与霸王共存亡’,之后又光速下跪,刘胜也思考出了大致的答桉。

   有很大概率,是这些鲁儒天真的认为:自己为霸王披麻戴孝的举动,可以让天下人看到鲁地的儒生‘仗义死节’,从而在日后,在刘汉统治下的华夏大地,使鲁地的儒生拥有更多话语权。

   至于事后,大不了和刘邦打个哈哈湖弄过去,这件事也就算了了。

   毕竟刘邦那是王,还是日后要做皇帝的人,难不成还真能和文人、和孔子的后代过不去?

   要说当年,鲁儒们有什么算盘打错了,那也就是这一条了。

   ——当时的刘邦,确实是汉王;

   项羽死后过去短短几个月,刘邦也确实在汜水河畔即皇帝位,建立了刘汉社稷。

   但即便是做了皇帝,刘邦,也依旧还是那个地痞流氓的性子,依旧敢将路边的儒生踢进渠沟里、在儒生的冠帽里尿尿;

   当然,也一点都不把‘孔圣之后’当回事······

   “鲁儒之流······”

   “嘿;”

   “满口仁义道德,张口闭口‘法效宗周’‘复井田制’,亦或是‘礼教圣地’‘孔圣故居’。”

   “说到底,不就是想沾那孔仲尼的光,过上不劳而获的好日子?”

   ···

   “都说君子之泽,三世而斩,圣人之泽,七世而斩。”

   “自仲尼周游列国至今,过去了何止数百年、数十代?”

   “就算那孔丘果真是圣人,时至今日,也该到了‘恩泽散尽’的时候?”

   语带戏谑的说着,又自顾自腹诽、滴咕一阵,刘胜缩进的眉头也终于再次松开。

   周仁说的没错;

   申培既然敢来长安,就必定是来道罪,而非兴师问罪。

   因为申培,不是鲁儒。

   只要不是鲁儒,就不可能作出‘向天子问罪’这种自命不凡的荒唐事来。

   而对前来道歉、请罪的申培,年仅十九岁的天子胜,有至少九种方式来应对。

   九种······

   “除了申培,还有谁对此事有‘看法’?”

   轻声问出此问,刘胜面上轻松依旧,耳朵却是不由稍稍竖起;

   却见周仁仍带着那抹轻松的笑容,慢条斯理到:“故博士辕固,似乎颇有微词。”

   “但也不过是发了几句牢骚,说陛下对儒人过苛之类,却也没敢再多说什么。”

   “济南伏生,倒是派家人带出消息:儒生赵绾、王臧术业不精,是其师申培的罪过。”

   “对于伏生的指责,申培专门派人送上礼物,以作为感谢······”

   听到这里,刘胜终于放下心来,没有再去关注已经不可能再发生的建元新政。

   ——济南伏生,是如今天下,儒家唯一可以拿得出手的话事人。

   凡是有关于儒家的事,甚至于凡是有关于学术的事,只要这济南伏生发话了,那天底下就没几个人,有资格站出来说‘你说的不对’。

   至于原因,也不很难理解······

   “谁让人家当年,在自家墙壁存下了完整的《尚书》,还教给了当时的《尚书》博士晁错呢······”

   “嘿······”

   ···

   “对了;”

   “左丞相卫绾······”

   “罢了罢了。”

   “朕,还是亲自去一趟吧。”


    本章完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