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杨广修大运河不残暴?笑话,大业六年农民起义你不说是吧

加入书签


 “陆通被怼得脸都绿了,深深的吸了一口气,他可不能这么轻易认输。”

 陈通:

 “行,李世民和亲的目的算我见识短浅没有领悟出来,但今天我要说一句公道话。”

 “资治通鉴里面记载修大运河死了250万人其实这是根本是错误的!”

 “而真正的事实是恰好相反,人家隋炀帝非但没有死了250万人,人家还人口暴增了几十万人。”

 “从隋文帝时期的598年,隋朝从隋文帝时期拥有870万户4500万人到杨广接任后的大业五年也就是609年,隋朝拥有890万户,4700万人。”

 “隋炀帝从他老爹哪里接手的时候,人口峰值才870万户,而通过短短的五年时间,到大业五年的时候,大隋的人口暴增到了890万户。”

 “这期间可不指有修大运河这一件时期,营建东都,迁都洛阳,这三件大事合在一起,这期间人口反而还暴增了两百万陆凌绝你怎么解释!”

 “并且倘若真的如果死了几百万人老百姓怎么可能会不造反?”

 “这说明杨广其实对待百姓也是十分仁德,爱民如子!”

 “群里的人们瞬间全都懵了,纷纷问道:

 “是啊,老百姓真的死了几百万人,怎么可能会不知道造反?”

 “怎么可能!?”“怎么回事?

 资治通鉴不是记载期间死了250万人吗?

 “那这里又是什么情况?”

 “人口不是锐减吗?”

 “说好的残暴不堪呢?”

 “但大家都是皇帝,都是有脑子的,也没有第一时间相信陆通所说的话反而转向陆凌绝询问。”

 秦始皇:

 “凌绝先生,这是真的吗?”

 “杨广时期的人口真的是暴增?”

 朱棣问道:

 “凌绝先生,杨广时期”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

 “唯独在群里最接近隋朝时期的李世民皱着眉头,若有所思地思考着,眼神中带着几分冷意。”

 “陆凌绝嘴角挂着一抹冷笑,这陆通还真会洗杨广,要是一般人不了解这段历史,或许还真就会就被他蒙骗过去。”

 陆凌绝:

 “不错,杨广从大业初年到大业五年的这段时期里从总人数看确实是人口增长了20万户”

 “但,你要记住隋朝的人口增长可不是自然增长,因为工程三个工程单单是营建东都,迁都洛阳,历时十个月,每月征调民夫二百万人。”

 “虽然说隋朝男子服劳役,他是会交替的,也就是力役成年男子每年要服役30天。”

 “但即使是在这种情况下,从洛阳到长安,道路非常崎岖,如果要把粮食运到长安,路上耗损的人力和财力很大。”

 “因此隋书记载得很清楚,而东都役使促迫,僵仆而毙者,十四五焉。每月载死丁,东至城皋,北至河阳,车相望于道。”

 “从早我们可以看出单单是修建东都和落阳,死亡比例是十分之四或十分之五。假设修洛阳每个月死亡八十万人计算,九个月因为服役而死的就有七百二十万人。”

 “一年死了七百万人,百姓怎为什么不造反呢?”

 “因为他们不知道死了这么多人,不知道他们服完这三十天徭役的死亡率是多少啊!”

 “一个月死亡八十万人,按照一个月30天计算,平均到每天,死亡26667人,相对于两百万人的总人数来说一天的死亡率约是26667/2000000=1.3%。”

 “因为徭役会死人,为了保证工程按时完成,所以会有源源不断的新人补充。”

 “所以即使有时候人数补充不齐,以一百八十万计算,一天的死亡率约是1.5%。相当于一千个人里死亡13-15个人。一天1.3%的死亡率,他服完二十天徭役后存活的概率是(1-1.3%)^20=0.77,死亡率是23%。”

 “而且你要知道对于服役的百姓而言,他只知道他是来服役的,是来劳动的,不是来统计整个工程死亡人数的,他不知道朝廷修东都一个月要两百万人。”

 “他更不可能见到所有死亡的役丁并且统计出来,因为他只参与其中非常小的一部分工程,一天里一般只会在一个地方劳动,他可能见到的人就是他周围和他负责同一个地方的役丁。”

 “他的周围最多也就几千人,而且因为他是来服役的不是来看服役死了多少人的,当时可是有监工专门盯着他们有没有认真劳动,不专心服役的人可是会被监工打骂的。”

 “并且一千个人里死的十几个人不会是同一时刻死的,有的是早上死的有的下午或晚上,古人可不讲究八小时工作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