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无楚霸王气节、骨气的司马仲达,蜀汉暗流!

加入书签


当李丰一行行至司马懿成都太傅府壮阔的门前时,午后的阳光斜射到太傅府门前,映衬出太傅府的辉煌和崭新,一扇比较大的木门上的漆都还未完全干透,

默默诉说着司马氏来蜀中的时日尚短,没有积蓄出足够的底蕴来,可是蜀汉朝堂之人却是谁都不敢小瞧这位曹魏的四朝老臣、年迈的冢虎,

毕竟这可是蜀汉前丞相诸葛卧龙的毕生大敌,蜀汉除了诸葛卧龙,便再无一人能与他在战阵之上做到势均力敌,甚至能压过他一头了,即使现在因不信任他,不敢大用此人,也不能得罪他,

或是迫于曹魏的压力将这样的天下大才交给曹爽,让世人误以为他蜀汉是向曹魏强大的国力屈服了,这是万万不能的,

就算是在蜀汉遭遇先帝夷陵之战的惨败后也没有向篡汉自立的曹魏请和,而是出乎世人意料的接受了刚刚在战场上大败自己的东吴的请和,忍下了关羽、张飞和数十万蜀中儿郎的血仇,

当然这也是那时的蜀汉的掌舵人也已从不能忍的帝王刘玄德变成了睿智多谋的诸葛卧龙的原因了,若是还是刘玄德,过分讲义气,那多半是要继续不顾一切的继续与曹魏、东吴两方交恶的,毕竟帝王一怒不是那么能轻易忍下来的,

若是换做没称王称帝之前的刘玄德则很有可能忍下这口恶气来,不会怒而兴师,可是帝王一怒确是尸山血海了,而诸葛丞相掌权却是要考虑更多,不能只顾个人私怨,当然了,主要是他和关、张二人也没有很深的友谊,

毕竟他诸葛氏也算是荆州士家名门,无论如何也要以家族、蜀汉的整体利益为重,不能再继续向东吴复仇了,

如果蜀汉、东吴两家再继续打下去,那最终得利的将是那篡汉自立的曹魏,蜀汉、东吴都讨不到半点好处,说不得也将会轻易的曹魏拿下也说不定,

那还不如暂时忍下这可恶气,继续维持三家势均力敌的局面,以前如此,现在亦是如此,就算蜀汉再不愿意用他司马懿,

也不能将如此大才拱手让与东吴,给东吴以壮大之机,也要将他好好的供在成都城,不能给了曹魏、东吴任意一方!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古地名,在今湖北省宜昌市猇亭区),是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

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三个月后,刘为了给关羽报仇,挥兵攻打东吴孙权,气势强劲。

孙权求和不成后,决定一面向曹魏称臣,避免两线作战,一面任命陆逊为总指挥率军应战。

陆逊与刘备相持七八个月后,最终于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

在司马仲达之前也有因为内部或者军事失败而逃到原本敌对的那方。而这些降将投靠到新势力那边之后,反而作为比之前好得多、也过得更好。

第一位便是姜维,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打天水的时候投降了蜀汉,之后便一直跟随诸葛亮学习兵法。

诸葛亮死后,他可以说是诸葛亮最忠实的继承人,多次率兵北伐,只可惜受到蜀汉国力的制约,加上当时主政的都对北伐不太感冒,一直无法获得太大的战果,在此时却还没到他出头的时候,

第二位是王平,王平原来也是曹魏的将领。在汉中之战的时候,

曹操被刘备击败,退出汉中。

而此时王平的部队却被留在了汉中,王平只得投降刘备,后被刘备任命为牙门将、裨将军。

直到诸葛亮的北伐,王平才再次露面站上舞台。

他与马谡被派往街亭驻守,却因为马谡不听王平劝诫大败而归。之后,马谡被诸葛亮处死,而王平因表现突出被升为讨寇将军,后来统领蜀汉最精锐的部队无当飞军。

诸葛亮病逝之后,王平长期担任汉中守将,抵御曹魏军队的入侵。期间多次击退曹魏对汉中的进攻,成为了继魏延之后蜀汉又一个支柱。

再之后便是他司马仲达了,原本属于夏侯霸的投蜀名额却是被司马仲达给顶了,洞悉天下大势的人都知晓如今的天下蜀汉的国力已大不如前,投蜀还不如继续留在曹魏更占优势一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