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蜀汉2大辅臣之争的延续!

加入书签


李严在犍为太守上,表现出其优秀治政能力:凿通天社山,修筑沿江大道,大兴土木,把郡城整修一新,以致“吏民悦之”,“观楼壮丽,为一州胜宇”。

他在健为任郡守期间(214年—222年),还重新修筑了蒲江大堰,又叫“六水门”枢纽工程,使其能连接江的两岸。

东汉晚期,战乱极颇繁,都江堰、六水门等大型水利工程都严重失修。

李严上任后,重新整治水利工程,对当时的生产建设是很有功绩的,不但他自己是这样认为,就连他的儿子、身边的亲信以及健为郡当地的百姓都是如此认为,

可是这些诸葛亮却是看不到的,亦是要刻意抹杀的,毕竟李严与他的执政理念大相庭径,诸葛亮是要向北进行北伐光复中原,为此不惜连年征战,

而李严则是要柿子捡软的捏,向南拿下昔日盟友东吴的江南之地、把在昭烈帝晚年丢掉的荆州拿回,然后休养生息,国力恢复之后再北伐恢复汉室的伟业,

这也算是当时毕竟符合蜀汉国情的良策了,毕竟如今的蜀汉国力、军力可不比当初蜀汉坐拥荆、益两州之时,麾下猛将如云、兵精粮足,势力之盛可压曹魏,打得曹魏都只能勉强支应,

还要捏着鼻子拉拢当初在赤壁之战时与蜀汉结盟将他曹魏打得落花流水的东吴结盟联手抵御蜀汉,可是如今蜀汉实力大降,

若是北伐再与曹魏硬碰硬,那实在是不是什么明智之举,空损了国力,能不能取胜还得两说了,

毕竟他李严认为实力较弱的东吴还是比强盛的曹魏更容易攻克的,他蜀汉军队在鼎盛之时还是能与曹魏硬碰硬的,即使现在国势衰微了些,

征伐一个偏居江东的孙吴还是能够做到的,哪怕东吴是蜀汉的盟友,

但在这个大世,国与国之间哪有永恒的友谊,只有永远的利益,哪怕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兄长是东吴的大将军诸葛瑾也不行!

李严的这次水利整治工程影响后世,以致于后来南宋时期的赐进士出身、工部侍郎、井研人李心传认为“眉州通济堰,建安间创始”,把功劳记在了李严当时的盛举上。

李严性情孤傲,难以与人相处,在任期间大盖房舍满足一己之私,曾因迁移郡治官邸一事与持反对态度的郡功曹杨洪争执,杨洪一气之下主动辞职引退。

都督江州后,又与属下牙门将王冲发生摩擦,王冲自知为李严所疾恨,惧怕因此被诬陷罪名而叛逃降魏。

李严自视甚高,护军辅匡等年龄与地位与李严差不多,但李严却不愿主动与他们来往。

公元222(章武二年),刘备伐吴败回,征召李严进永安宫,任命他为尚书令。公元223(章武三年),刘备病重,李严与诸葛亮一道受遗诏辅佐少主刘禅。

以李严为中都护,统管内外军事,留下镇守永安。公元223(建兴元年),被封为都乡侯、假节,加光禄勋。

公元226(建兴四年),诸葛亮在汉中,准备发兵伐魏,于是想调李严率军镇守汉中,但李严想尽办法推脱不去,却要求划分五个郡作为巴州,让他担任巴州刺史,诸葛亮没有答应。

此前又曾劝诸葛亮应该受九锡,怂恿诸葛亮进爵称王,被诸葛亮加以驳斥。二人由此不睦,逐渐形合影离。

李严的同乡尚书令陈震出使东吴前,私下里对诸葛亮说“李正方腹中有鳞甲”,暗示李严心术不正,可能会制造事端。

诸葛亮以“大事未定,汉室倾危,伐平之短,莫若褒之”,认为自己与李严还是可以相忍为国、并肩合作的。

公元230(建兴八年),曹魏大司马曹真准备三路进逼汉川,为加强汉中防务,遂要求李严率二万人赶赴汉中阻击敌军。

李严不满被调离江州,在私下传言说司马懿等已经设置了官署职位来诱降他,诸葛亮知其意,于是上表迁李严为骠骑将军,又表其子李丰接替督主江州防务,李严这才愿意北上汉中。诸葛亮命李严以中都护署丞相府事务。李严改名为李平。

公元231(建兴九年)春,诸葛亮出兵祁山,李平负责督运粮草。夏秋之季,正逢阴雨连绵,粮草运输供应不上,李严派参军狐忠、督军成藩传话给诸葛亮,让他撤军,诸葛亮得到信后答应退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