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 差错

加入书签


三日之后的登基大典如期举行。

清晨吉时,文武百官与各国使节齐聚太极殿门口的广场。

因为现在还是国丧期间,登基大典中所有乐器设而不用,有的只是钟鼓楼的钟鼓。

在一声声钟鼓声中,李治出现了。

李治头戴帝王金冠,金冠前十二根玉旒垂下,挡住李治的大半张脸。身着明黄龙袍,手里握住一只玉璧,一股帝王的威仪扑面而来,令人心生敬畏。

鼓声停止,太极殿前的百官齐齐地对着新皇李治行跪拜之礼。

然后尚书省右仆射长孙无忌上前,走到李治的左前方不远以后转过身面对百官站定。

接着长孙无忌高声说道:

“臣长孙无忌,奉旨宣《即位大赦诏》。”

百官二拜。

《即位大赦诏》不长,长孙无忌声音洪亮地读完之后,百官三拜起身。

之后长孙无忌又宣读了一些诏文,比如该明年新元改年号‘永徽’等等。

最后在鼓声中,登基大典结束了。

李治正式地成为了大唐的第三任皇帝。

李治即位,有人欢喜,却没什么人愁。

如果李承乾即位,那李泰的支持者当然会愁,反之也是如此。但是现在李承乾和李泰都死了,法不责众,总不至于李治把他们都给贬了吧。

欢喜的自然是长孙无忌了,现在李治才十六岁,之前连参与朝政都没有参与过几次,李治自然要仰仗他了。

如今大权在握,权倾朝野指日可待。

除了长孙无忌,还有一方很是开心,那就是太原王氏。

本王他们是支持李泰的,按理说他们不用担心,可也不至于欢喜。

他们之所以欢喜,是因为李治的正妻出身于太原王氏。

虽然现在李治还不能册立皇后,要等到明年改年号之后才能立皇后,但是这不就是板上钉钉的事嘛。

原本太原王氏根本没想着这层关系能帮到他们,毕竟几天之前没人会想到李治会登上皇位,对于他们而言,这算得上是意外之喜了。

四天之后,李世民下葬于昭陵,于长孙皇后合葬在一起。

葬礼当天,无数平民百姓自发前来跟着送葬的队伍为李世民送行。

随着昭陵石门的关闭,这位千古一帝便永久地安寝在昭陵之中。

葬礼上,所有人痛哭流涕,胡人使节更是按照他们的习俗剪掉头发、划破面孔、割下耳朵,把流出的血洒在地上,隆重纪念他们从内心敬仰、尊重的天可汗。

李泰也于同天陪葬于昭陵,只不过没有人关注罢了,李承乾更是连葬于昭陵的资格都没有。

李世民的葬礼过后,李治第二天就下令赐死所有参与谋反的参与者。

李治遵循李世民的遗言,没有对李承乾的妻儿赶尽杀绝,而是把她们流放黔州。

杜荷的正妻城阳公主,也是李治的胞妹。李治当然没有处罚,不过也没有将她如历史上一样嫁给薛瓘。

和历史上不一样结果的还有侯君集的妻儿,历史上李世民念及侯君集的功劳,只是将他的妻儿流放岭南,而这一次侯君集的妻儿却没能幸免于难。

李世民葬礼的前一天,一位驿站送信的士兵手持一面黄旗,骑着一匹骏马来到齐州。

士兵穿过齐州城门时,无人阻拦,因为守门的将士知道那面黄旗代表着什么。

送诏文的士兵一路来到齐王府门口,这天李佑刚好在王府,没有出门。

士兵见到李佑,把诏文递给李佑之后说道:

“齐王殿下,这是陛下的诏文。”

说完士兵便走了。

李佑纳闷了,之前有啥事不都是派宫里的宦官过来宣读的嘛,今天怎么是驿站送信的使者。

打开诏文,李佑呆住了。

上面说的是先皇驾崩,定于明日下葬昭陵,要求李佑在封地吊唁,守国丧之礼。

李佑不敢相信李世民居然死了,他回过神来,冲出王府,拦下送诏文的士兵问道:

“到底怎么回事?你说清楚。”

“是李承乾联合侯君集等人谋反,先皇在东宫死于李承乾之手,魏王死于李元昌之手,小的来齐州之前,晋王殿下刚在先皇的灵柩前即位,所以只知道这么多了。”

李佑回想起看过的历史资料,哪个环节出错了?

很快,他就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了。

是纥干承基。

历史上李承乾谋反计划死于胎腹的原因就是因为纥干承基的告密。

历史上的李佑谋反也是在今年,被镇压之后。因为纥干承基与李佑有书信往来,所以被捕入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