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织布与盔甲

加入书签


跨过堆在地上的木材和房屋边上的鸡圈,陈赦走到了一片草棚前,这是后勤组,也就那些老弱妇孺所在地。

草棚边,几个妇人正在晾晒衣服,一个膀大腰圆的大娘带着草帽,奋力地搓洗着木盆里的衣服。

一些小孩老人和妇人正在草棚外的草地上割草,清理出空地作为土豆田,几个提着篮子的少女脸上脏兮兮的,篮子是采集来的块茎野菜和浆果。

见到了神灵亲自前来,富阿李大娘马上抛下了衣物,弯着腰谄笑着迎了上来。

“不知上神大人这是?”

“冬天快要到了,要把冬衣准备起来,至于这边地区的土豆我会让杂务组的人来办,还要劳烦下诸位纺纱织布。”

“不敢不敢。”富阿李马上摆手道,“这本就是我们该做的。”

在富阿李大娘大嗓门的呼喊下,后勤组的妇孺们都陆陆续续地回到了草棚下,而杂务组也带着山艾树皮和工具匆匆地赶来了。

工具和材料一到位,富阿李马上带着诸多妇人少女兴致冲冲干起来老本行。

其实这个世界上只要是能够织布的植物纤维,其操作的流程几乎都是一样的,首先的第一步是梳。

只见一名妇人熟练地将山艾树皮的内层树皮撕下,随手撕成了大约二指宽的长条,撕出来一捆,便抽出一把,拿出一只青铜制的“梳子”。

这把梳子与普通的梳子可不同,它外观有点像丫字形,跟缩小了一号的弹弓似的,在两个枝丫的内侧,是一层细密的齿。

那妇人拿着一把山艾树皮,卡在了梳齿上,接着使劲一拉,一条二指宽的树皮就被分成了无数的细丝,但这还不够,得继续梳,正常来说,要梳到就跟人的头发差不多细的时候才行。

不过,很显然,山艾树皮并没有苎麻那么好的韧性,太硬了,很难梳成毛发粗细,陈赦也不强求,让她们放宽标准,粗糙就粗糙点吧,总好过没得穿。

第二步,就是要将这些树皮丝绞成线或者说纺成纱,这个部分就需要用到纺锤了。

纺锤的构造非常简单,在圆石上打个孔,再将一根木棍插进去绑好就可,事实上,知道近代还在一些偏远地区,还在使用纺锤来纺纱。

这个部分交由富阿李大娘来做,其主要原理就利用纺锤的惯性,将散开的丝绞到一起,本质和搓草绳是一样的。

阿李大娘是个手脚麻利的妇人,动作极快,那纺锤在她手里就跟蝴蝶似的,举重若轻上下翻飞,她先是拿出一把丝搓成一根细线,将细线绕到纺锤的棍子上。

接着便见她伸出食指,蘸了蘸口水,在那篷子树皮丝里捏出了一个尖,接到了纺锤上的细线上,再伸手一转下方的纺锤,那些树皮丝就像是被一只无形的大手搓在了一起,变成了一根线。

这是利用了石头旋转的惯性来绞线,原理非常简单,但和手搓相比效率成倍上升。

把这根线绕到棍子上,继续重复之前的动作,那些丝线倒像是在纺锤的棍上的果实,不一会就结出了一大团。

把这团丝线放到一边,阿李大娘又开始纺下一批线,她的动作太快了,不一会便将梳好的丝絮变成了成线,上边那梳丝的妇人都跟不上她的速度,几次差点被骂哭。

丝线纺好,下一步就是织布。

陈赦来到了草棚中,草棚里是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肤色有点黑,但眼睛却大得能让李荣浩怀疑人生。

在她的面前是一张原始织机。

这个织机其实就是在一张桌子上做出来的,非常简陋,只是不至于让人坐在地上织布,织机一端插了一排木桩,每根木桩中段位置都绑着一根丝线。

在木桩顶上夹着一根长木棍,在木棍上同样绑了和木桩一样多的丝线,每根丝线都在两个木桩之间。

形象点说,就是如果在桌子前端的5厘米,10厘米,15厘米位置插有木桩,那么就要在和桌子等长的木棍的2.5厘米,7.5厘米,12.5厘米位置上绑上丝线。

织布时,将长木棍放在木桩顶上,将丝线穿过木桩和长木棍的丝线中间,然后让长木棍放到木桩的下端,再次穿过丝线。

但从一根丝的侧面来说,就是甲线在上乙线在下,在他们之间穿过一根丙线,然后把甲线压在穿过的丙线上,此时,乙线在上甲线在下,丙线再次穿过,循环往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