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五十章 王都-第2/3页

加入书签
    突如其来的全球大降温,原本暖湿的气候逐渐转为干凉。动物们感知到气温的变化,纷纷向着更温暖的南方迁移,原本以渔猎采集为生的人们失去了食物来源,也不得不去寻找新的生业方式。

    于是,当人们来到长江中下游平原,原本不太受重视的农业“翻身做主人”,成为了当时首选的生业方式。人们也随之定居,开始组成村落,并且逐渐发展成文明。

    良渚古城遗址,就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里,一处面积达1000平方公里的c形盆地北部。

    它的西侧是山高林深的天目山系的山地和丘陵,东侧是敞开的杭嘉湖平原,一马平川。

    发源于天目山脉的东苕溪,自西南向东北蜿蜒流过,最终向北注入太湖。

    良渚位于山地与平原交错处,以山为郭,宛如一个向东敞开的簸箕。

    丰富的水系和肥沃的土地交织在一起,伴随着温暖的气候与平坦的地势,共同构成了世界绝佳的水田稻作生态系统。

    于是,先民不断来此定居,人口增长、聚落扩张。这片土地,逐渐转为丰饶。

    值得一提的是,别认为良渚国的统治区,只在余杭这里。

    实际上,在余杭内的这个“c”型山谷内,被三面环山包围着的这块平原地,只是良渚国当时的“国都”而已。

    良渚文化的分布主要在太湖流域和钱塘江流域,包括余杭良渚,还有嘉兴南、上海东、苏州、常州、绍兴、宁波一带。

    这一片相当于是良渚国统治的核心区域。

    再往外,还有扩张区,西到ah、江西,往北一直到江苏北部,接近山东,曾经良渚人为了占领这里,还打了一仗。

    再往外,还有影响区,一直到山西南部地带。

    这种成熟的核心区、扩张区、影响区的结构,也和后来的夏商文明很是相似,都是成熟的早期封建奴隶国度的样子。

    自己亲自统治一片最近的核心区,然后外围扩张区封分其他亲近部落,最外围的影响区则类似于朝贡、臣服,或者有交流的“化外之地”!

    当时“良渚”势力占据了半个华夏,如果没有较高的经济文化水平,是不可能做到的。

    实际上,良渚古城非常的成熟和彰显了良渚人高超的“城市规划”技术!

    这座城“以山为郭”“以水作墙”在建城时显然对地理位置经过精心勘察和规划。

    良渚古城的南面和北面都是天目山脉的支脉,南北与山的距离大致相等,东苕溪和良渚港分别由城的南北两侧向东流过,凤山和雉山两个自然的小山,分别被利用到城墙的西南角和东北角。

    作为良渚文化显露在地面上的最后遗存,城墙和城门的遗址共同构筑了一个近似圆的闭合图桉,是良渚古城最不容否认的实迹。

    良渚人为了把近300万平方米的王城围起来,就利用发达的水系,从山脚下和水沟里运来大量的石头,混合着垫土建起了一道东西长约1500-1700米,南北长约1800-1900米,略呈圆角长方形的城墙。

    为了防御,四面城墙中,除了南城墙没有护城河外,其他三面城墙都有内外护城河,相当于夹河筑城。

    另外,目前已经勘探出8座水城门,四面城墙各有2座,与内外河连通。另外,南城墙的中部还有一座陆城门,平常进出城应该走的就是这里。

    也就是说,五千年前的良渚人,应该是住在一个四面被护城河包围,并且拥有完整四面高大城墙的“城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