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饸饹?

加入书签


  “原始,研磨...”

  陈翰皱着眉头,漫无目的的在喇家村内散步着。

  昨天会议结束时,孔文建还是给他们“复刻小米面条”课题小组下了最后的通牒。

  孔文建只给了他们最后半个月的时间。

  如果半个月内还没办法成功复刻的话,这事孔文建就要带领所里真正的大佬们亲自接手了。

  当然,他们接手后,陈翰这些做了前期试错试验的组员,也是有那么一些功劳的,之后写些相关论文也没啥问题。

  这也算是孔文建给他们的福利了。

  要不是他非常看好陈翰,不然不可能这么好说话的。

  只是,陈翰可一点都不愿意做一个失败者。

  或者说,如此小的一个课题如果他都搞不定,他自己都没办法接受!

  所以,他在心里下定了决心,必须要在这半个月内搞定这个课题!

  只是,课题的进行真的不算顺利。

  昨天下午,庄云鹏几人先去准备一些现代黏谷子(没脱壳的小米)后,大家便围着这些刚从地里收出来,连植株都还在的粘谷子,研究起了怎么脱壳。

  李教授的话,确实给了陈翰很多启发。

  既然要复原一碗四千年前的面条,那就应该按照四千年前先民的思路和工具来尝试。

  有的时候科技进步并不一定代表就一定都是先进的。

  多少曾经古代有的技术,到现代科技进步后反而失传了?

  难道是现代人没古代人聪明吗?

  恰恰相反,就是因为现代人比古代人更加聪明,掌握了更多先进的工艺,在将一些“落后”的工艺淘汰时,一并淘汰了一些只有纯手工才能做到的技巧和技艺。

  当陈翰他们用粘谷子,纯手工的用研钵(类似捣蒜的那种容器)一点一点的将谷子捶砸、碾磨脱壳,得到了手工去壳的小米后。

  用这些还保留了20%~30%外壳的谷粒,捶砸成面团后,粘性就明显要比工厂做好的那些细磨小米面粉高了不少。

  这无疑给了陈翰他们极大的鼓舞。

  只是,就在他们以为,这次尝试就要成功了的时候,现实再次无情的给予了他们重击。

  这种手工研磨出来的小米面,搓成面条后,如果用水煮的话,依旧还是会断。

  就算是改蒸,也还是一样会断!

  只是,效果比之前稍微好了一点。

  一条搓成20厘米长度的小米面条,放入水中后,会断成2-3cm的小节。

  而用蒸笼蒸熟的话,则会断成4-5cm的小节。

  4-5cm一节的面条,显然还是达不到喇家遗址出土面条的标准。

  昨天一整天的努力,再次泡汤后,他们这个课题小组,已经有些失去方向了。

  一整个晚上,他都没睡好,这才早上一大早七点多,就跑出来散步了。

  一方面是散散心,一方面也是想要整理整理思绪,收拾收拾好心态,继续迎战小米面条!

  就这样,陈翰漫无目的的在喇家村里闲逛着。

  看看山,看看水,看看远处的黄土高坡,也看看村里热闹的烟火气。

  还别说,怪不得那些文人墨客都说什么人间烟火最抚人心。

  当看到家家户户炊烟袅袅,一片忙碌的做着早餐。

  看到村里的小孩子们,穿着开裆裤在门外肆意玩耍奔跑。

  还是蛮能治愈人心的。

  一大早在村里逛一下后,陈翰那原本很低沉失落的心情,也被安慰了不少。

  就在陈翰已经收拾好情绪,准备打道回府,继续投入小米面条的攻克战时。

  一位坐在家门口的门槛上,岔开腿正在大口吃着早餐的村里老汉,引起了他的注意力。

  这位喇家村的老大爷,手上捧了一碗泛着淡黄色的面条,正呼哧呼哧的往嘴里送。

  吃早餐不稀奇,但是他碗里的那碗面就有点稀奇了。

  陈翰越看越觉得奇怪,这位老大爷吃的面,和平常常见的面条不一样,非常有光泽,而且看起来滑溜溜的。

  有点像意大利面条,又有点像通心粉。

  但是又没有这两者那么细,反而非常的粗,而且很有劲道。

  反正和普通的面条绝对不一样,陈翰以前从来没见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