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裁撤13衙门

加入书签


至于十三衙门的来龙去脉就更简单了,满清还在关外的时候,根本没有什么十三衙门,是吴良辅为了揽权,忽悠顺治,废掉内务府,参照明朝二十四衙门,重新组建的衙门。

龚鼎孳作为文坛大佬,挥毫间洋洋洒洒用了三千字完成,考虑到董亮的文化水平特意用了平实的语言,甚至破天荒的加了一些标点。

当董亮拿到这封信,感叹道有了这么一位熟悉政务的大佬,许多思路果然就清晰了许多。同时也感叹,要想制止党争,解决的方法决然不是分权,而是集权。

将权力集中在最顶层,不给下面一点汤。

可见在这封建时代,许多问题的解决方法最终都会指向集权,也只有集权才会让这个国家机器运转的更加顺畅,难怪历朝历代解决什么危机,最终都会加强中央集权,简直是路径依赖,没改了。

党争的原因明白了,董亮自然准备依葫芦画瓢,恢复科道官员的权力,至于什么用理由和借口?

当然是苏克萨哈一案啦!

苏克萨哈这个狼心狗肺的混账做了如此灭绝天理的事情,明明证据(传单)散的满大街都是,居然没有一个官员向皇上告发,可见你们这些个内三院大学生,六部尚书,乃至于议政王大臣都是酒囊饭袋。

就是因为你们阻塞了言路,才造成如此惨剧,所以恢复诸科道官员的权力很合理吧!

一想到党争的事情搞定,董亮心情就大好,心想一定要让满清大臣沉浸式的感受一下明末的党争氛围。

是时候给这些议政王大臣上点对抗了。今年开科取士,有那么多进士,是时候让他们整顿一下满清的官场了。

要么躺平,不做事,不管事。事情不做就不会错。

只要你做事,就别怪我大清依法治国了,反正以大清律的严苛,挑刺还不容易?

董亮此刻在心里咆哮,百官们!都给老子彻底卷起来,看看在这个修罗场谁能笑道最后。

党争的事情搞定,接下来就是吴良辅了,杀之如同杀鸡般简单,董亮之前担心的关如何裁撤十三衙门问题,在了解其前因后果后,董亮的担忧彻底消失了。

他取代吴良辅的生态位看来阻力没有多少。

毕竟吴良辅干的?他就干不的?怎么说他都是一位地地道道满清功勋之后,对比吴良辅这个汉人太监。八旗勋贵的接受度就大的多了。

所以董亮决定将十三衙门变为内务府,并且将内务府管理大臣给索尼,以此做为交换,然后以小吞大,将都虞司并入粘杆处,然后独立出来,单独找一块地办公,并由皇帝直辖。

一般一个案件完成,需要侦察、抓捕、审判、关押这四个流程,要想重建东厂,必须要将整个流程形成闭环,不假于人手,才能拥有颠倒黑白,指鹿为马的权力。

目前这四个权力都是分散的,甚至每一个权力都有几个部门同时领导,互相制衡。

现在握在董亮手里的只有大理寺这个名义上的审判权,这个审判权董亮准备在所谓的皇后党成型后再转移。至于侦察和抓捕,那就在陪同皇帝出游的时候,慢慢的抓在手里。

皇帝出游,不得暗中先派探子探底?不得有护卫保护皇帝安全?不成立一支专门的队伍抓捕刺客?万一有明朝探子和刺客怎么办?

至于谁是探子谁是刺客,那就得由董亮说了算,这侦察与抓捕的权力不就落到了董亮手里?

至于关押,

style="display:inline-block;widtdisplay:inline-block;wdata-ad-client="ca-pub-12data-ad4185134""data-ad-region="cont_mid"

data-ad-slot="6246767822"data-ad-

[]).push({});

对不起,事关朝廷机密,这犯人得我们粘杆处亲自关押审问。如此办几个答案后,让粘杆处的侦察、抓捕的权力实际上存在,等到百官适应了,再正式通过法律诏书将这个权力名正言顺的握在手里。

而最后一个关于标点的问题,龚鼎孳就没有回答了。

对此董亮也不在意,事后自己找个机会亲自问他就是了。

干掉吴良辅后,替代人选董亮早就找好了,那便是李大忠,此人和觉尔察家人接触比较多,大家对这个人印象比较好。

其实自从董亮进宫以来,哪个太监对董亮的态度不好?这些人见风使舵那可是刻在基因里了,否则无法在这个地方生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