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章 公子再说冠军侯

加入书签


    公子继续说道:“汉武帝的所作所为在很多方面上都跟秦始皇非常相似,人们总喜欢将秦皇和汉武相提并论。

    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做了很多改革,其中最重要的一项便是用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

    秦始皇一共有二十几个儿子,全部没有分封到外地,都留在他的身边,这也就使得宫闱斗争异常的激烈。

    最终他的一个小儿子逼死了太子,坐上了皇位。

    站在卫太子刘据的角度来看,最害怕的就是武帝效法秦始皇不分封皇子,太子身边的人时时刻刻都在提醒着他,千万不要重蹈扶苏的覆辙。

    在分封制下,封国国君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他们可以在自己的封国内组建军队、收取赋税、制订法律、任用官吏、发行货币,职务父子相袭,俨然就是一个国中之国。

    武帝一直都在致力于消除封国的影响力,从他内心深处来讲,他是不愿意再制造国中之国的。

    霍去病两度请刘彻册立三皇子为王,第一次很可能只是口头请求,刘彻未予理睬.

    紧接着霍去病上书,再请册立皇子为王,武帝无奈,吩咐下御史讨论。

    没想到这一讨论带来的竟是群臣附和,声势浩大。

    武帝本来不想封王,但是外有群臣一请再请,内有病中的王夫人哀哀哭泣,最后,他终于妥协了,在这年的四月册立了三个皇子为王。

    封了王的皇子到了一定的年纪就必须离开京城去自己的封地,从此离皇权越来越远,很难再对太子的地位构成威胁。

    而此后不久,王夫人也离开了人世。

    这场宫庭的夺嫡大战以太子的胜利而告终。

    这件事由霍去病带头,群臣附议,但是为何身份显赫的卫青从没表过态呢?

    是为了避嫌疑吗?为什么霍去病就不避嫌疑?

    霍去病不是一个老练的政客,请求封三王这件事不可能是他自己某天的忽发奇想。

    从后来的群臣附议来看,也不可能是一个人的忽发奇想,这件事有很深厚的政治背景,是一件预谋已久了的事。

    值得一提的是,霍去病只是一个发起者和带头人,后来群臣一请再请,他并没有加入,完全是一副置身事外的姿态,可见他对此事并不热衷。

    前面已经说过了,漠北大战后,霍去病最缺的便是亲情,最想挽回的,也一定是亲情。

    这时,如果有人告诉他,有一件事对卫氏非常有利,但是却需要他鼎力相助,此时的霍去病一定会义无反顾的站出来当这个带头人。

    五,霍去病之死与卫伉矫制

    元狩六年九月霍去病去世,元鼎元年,卫青长子卫伉因矫诏而失去了侯爵,这两者在时间上是否有必然的联系?

    当时的人以十月为一年的第一个月,也就是说霍去病死于那一年的年末,与第二年紧紧相接。

    霍去病之死与卫伉失侯最短有可能只相差一天,最远不过一年。

    史记记载:“自骠骑将军死后,大将军长子宜春侯伉坐法失侯。”

    毫无疑问,这两件事在时间上紧紧相接。

    再来看卫伉的罪名:矫制。

    矫制,也就是假传圣旨,后果非常严重,需要冒很大的风险,那么卫伉为什么要矫制呢?

    他干冒奇险去矫制,不可能是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也不可能是为了微不足道的小人物,那么他假传圣旨的对象是谁呢?

    他假传了一道什么样的圣旨?

    这么重的一个罪,不管多么大的人物,只要沾上这两个字,死罪难逃。

    为什么卫伉仅仅是削去了侯爵,而没有死呢?

    以卫青当时在武帝心中的分量,能保得住这个犯了死罪的儿子吗?

    这一年霍去病不过二十三岁。按常理推算,卫伉很可能只有十几岁。

    这样的一个少年能有多大的本事?能掀起多高的风浪?他有什么资格矫制?

    他会否只是一个被人利用,受人摆布的小棋子呢?

    六,关于张汤之死

    张汤是武帝朝极为重要的一个大臣。

    当年陈皇后的巫蛊案是他处理的,淮南王的谋反案也是他镇压的,朝中律令是他修订的,算车缗是他最先提出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