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穿越少年

加入书签


    同治七年,西历1868年的六月,广州沙面码头,从香港过来的客轮上走下来一个中年人带着三个少年,一行四人隐隐以最小那个少年为中心。这个少年姓梁名思瀚,今年十三岁,乃是广州十三行中的天宝行梁家家主的长孙,中年人是梁家的佣人梁四宝,另两个少年是梁四宝的儿子,叫做梁强梁壮,年纪比梁思瀚略大一些。

    自两次鸦片战争后,广州十三行已大不如前,生意虽然仍旧做着,只是交易量和利润下滑得厉害。长毛之乱平定了没几年,大清帝国还在休养生息之中。两次鸦片战争,大清被迫开放了许多通商口岸: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营口,烟台,台南,淡水,汕头,琼州,九江,汉口,南京,镇江,天津。广州十三行失去了以前的垄断权,生意当然不如以前了,但是广州的地理位置优越,又有成熟发达的港口和悠久的贸易历史,在洋商中的知名度极高,所以仍然是一座发达的港口贸易城市。

    十三行在鸦片战争中失去的不仅仅是垄断地位,清政府的对外赔款大部分最后摊派到他们身上,令他们损失惨重。更令他们元气大伤的是两场大火,把十三行的商铺仓库烧得一干二净,不但是商品货物,连银子都烧化成银水,被哄抢干净了。历经几次损失,原来多厚实的家底都会吃不住的。

    唯独一家商行例外,就是十三行中的天宝行梁家。梁家在十三行中向来低调,清政府的摊派由比较出名的伍家,潘家出了大头,其余几家各自承担了一小部分,所以梁家损失不大。梁家的老家在广州市郊西北边的和顺镇梁家庄,紧靠着珠江,离广州城也就二十多公里,梁家庄在珠江边也有码头,来往方便快捷,而天宝行的仓库大本营就设在梁家庄,不像其它几家都在广州城里,就靠着这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在火灾中才没伤元气,目前梁家的实力在十三行中隐然是老大位置,只是他们不招摇而已。

    在灾难中保留元气,从这点上可以看出天宝行梁家的当家人不同凡响。这一代的梁家家主是梁敬宗,也就是梁思瀚的祖父,是个深谋远虑机敏果断的商人,梁家在他手上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天宝行一年的交易量达到七八百万两白银,梁家用于贸易的自有资金更是超过一千万两银子。当然,梁家的家底远不止这些,在城里拥有商铺四十多间,作坊十四个,一个码头,六个大小不一的宅院,城外除了梁家庄的庄园和码头仓库,周边的三万多亩田地都是梁家的。这些资产以外,梁家庄的金库里肯定存有大量的金银,数量到底有多少谁也不知道。梁家拥有的古董字画,珠宝首饰价值业肯定不小。几代人的积累,形成了这样一个大家族。

    其实,当时的中国,类似这样的大家族有很多,实力比这小点的家族更是一个庞大的数字,中国作为世界上数得着的富裕大国,财富蕴含量大得惊人,可惜自从鸦片战争被洞开国门后,百年间,中国的财富被掠夺一空,到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已是一穷二白,不能不说是国家和民族的悲哀,当权者们的无能和罪过。

    梁家少爷梁思瀚前几年在香港求学,就读于香港马礼逊学校,学校主要教授英文,西方国家的历史地理,数学和简单的物理化学知识,还有商业和西方法律,马礼逊学校是教会学校,所以学生也要学习西方宗教的神学等课程,学业相对于那个时代还是很重的。从这所学校毕业的华人学生将来一般都是从事洋行的买办行业。梁思瀚作为家族的长孙,将来肯定要继承家业,所以从小就被家族朝着这个方向培养,当时的华人子弟基本没有去国外留学的,送孩子到香港读书已经是很超前的。大家族的子弟一般都是朝两个方向培养,一是商业,一是科举。家族里有人做生意赚钱,有人做官,有权有势才能保证家族的长久繁荣。梁家就有几个族人科举成功,在各地做着官老爷。

    在两个月前,梁思瀚在学校突发高烧,当天晚上就昏迷过去,当时的医疗技术还很落后,出现这种情况根本就没有好的治疗办法,基本就听天由命了,就算你是大家族的少爷也是一样,陪读的梁家佣人梁四宝和梁强梁壮也是束手无策。香港和广州还没通电报,只能速派大儿子赶回广州通知梁家,然后就请香港的洋人医生来看病。就在梁大少爷弥留之际,被二十一世纪同名同姓的梁思瀚灵魂穿越,两个灵魂迅速融合,也许是两个灵魂合在一起,精神力更加强大,免疫力也更强大了,梁大少爷的高烧也很快退去,到第二天早上,已经基本恢复了,让守候了一夜的佣人梁四宝惊喜交加,又让小儿子赶回广州报信,告诉梁家人大少爷的病已经好了。这一惊一乍的,可是让梁家人慌乱了一阵子,好在最后是有惊无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